日喀则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日喀则学子叁百元随时服务
最近我朋友老王去日喀则旅游,回来就拉着我念叨个没完。他说在日喀则认识个大学生,叫扎西,那孩子给他留了句话:“哥,有啥事需要帮忙的,叁百块,随时打电话!”老王起初没当真,直到有次相机落在民宿,试着拨通电话,不到二十分钟扎西就骑着摩托车出现了。
这事儿让我挺好奇的。在咱们印象里,现在年轻人兼职送外卖、当家教都不稀奇,可这种“随叫随到”的服务模式,倒是挺新鲜的。日喀则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听起来像句玩笑话,背后藏着不少东西。
草原上的新活儿
后来通过老王,我真联系上扎西了。电话那头风声呼呼的,他刚送完一单。“我们这儿旅游旺季就叁四个月,”他喘着气说,“很多同学都想趁这时候攒点生活费。帮游客拍拍照、当向导、买特产,啥活儿都接。”我问他为什么定叁百这个数,他笑了:“少了不划算,多了人家嫌贵。叁百块,刚好够我两天的饭钱。”
这种日喀则学子叁百元随时服务的方式,其实挺聪明的。你想啊,游客遇到突发情况,人生地不熟的,多花点钱图个方便很正常。而这些学生呢,既不用像固定工作那样被绑住时间,又能灵活安排学习和赚钱。
扎西跟我说了个挺有意思的事。有对老夫妻想去珠峰大本营,但旅行社的行程太赶,他们身体吃不消。扎西就带着他们慢慢走,遇到好看的地方就停下来,还教他们认高原植物。老爷子特别高兴,说这叁百块花得比啥都值。
不只是钱的事
聊深了才发现,这些学生提供的服务,早就超出叁百块的价值了。扎西的微信里存着各种急救电话,自学了些简单急救知识,背包里常备氧气瓶和红景天。“有备无患嘛,”他说,“上次有个阿姨高原反应,我处理得比导游还快呢。”
让我意外的是,他们这群学生还有个微信群,谁接到活儿但抽不开身,就在群里喊一声。慢慢的,日喀则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成了他们这个小圈子的默契。旅游旺季的时候,有人一个月能接十几单,不仅解决了学费,还锻炼了为人处世的能力。
“最开心的不是赚了多少钱,”扎西很实在,“是能认识天南海北的人。有个上海来的摄影师,后来还教我修图呢。现在我能接点简单的后期,这技能说不定以后用得上。”
想想也是,这种日喀则学子叁百元随时服务的模式,就像在草原上开了扇窗。游客得到便利,学生获得收入,还能增长见识,确实是双赢。而且啊,比起那些套路满满的旅游陷阱,这种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方式,反而更让人放心。
挂电话前,扎西又要去忙了。“有客人想买纯正的酥油,我得去帮忙挑,”他语气轻快,“反正就在学校附近,顺道的事。”听着电话那头的忙音,我突然觉得,这种朴实又聪明的赚钱方式,或许正是这些高原学子特有的智慧——既守着家乡的淳朴,又迎着时代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