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化州营业的小巷子有哪些
这几天总听朋友问起,化州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?说实话,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问住了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州人,我决定亲自去老城区转悠转悠,看看巷子里的真实情况。
沿着民主路往中山公园方向走,拐进熟悉的东风巷,眼前顿时热闹起来。巷口那家卖簸箕炊的摊子照常支着,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。老板娘边切着粉皮边招呼熟客:“今日的芝麻油特别香,要不要多加一勺?”往前走两步,修理家电的李叔店铺卷帘门半开着,收音机里飘着粤剧声,他正埋头修理一台老式电风扇。这种生活气息,让人莫名觉得安心。
巷子里的早餐铺子
转到教育路附近的团结巷,这里可是早餐集中地。才早上八点多,卖煎饼果子的摊前已经排起小队。刚出炉的煎饼咔嚓作响,裹上生菜、鸡蛋和秘制酱料,馋得路过的学生都走不动道。隔壁肠粉店的阿姨动作麻利,舀米浆、加馅料、入蒸笼,一套动作行云流水。她告诉我:“我们这条巷子六七家早餐店都开着,街坊们习惯了在这解决早餐。”确实,看着上班族拎着匆忙打包的早餐冲出巷子,这场景再熟悉不过。
在宝山公园后面的建设巷,我遇到了开糖水铺的陈伯。他的店铺不大,但绿豆沙和芋头西米露做得特别地道。“铺租涨了些,但老街坊都爱这口味,还是继续做着。”陈伯边说边搅拌着锅里的红豆沙,香甜味儿飘满整条小巷。这条巷子里还有裁缝店、理发店和五金杂货铺,虽然不算新潮,但满足着街坊们的日常需求。
走到化州叁中旁边的文明巷,又是另一番景象。这里聚集着不少小吃店,麻辣烫、关东煮、炸串摊依次排开。放学时分,穿着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围在摊位前,举着烤串有说有笑。卖奶茶的年轻老板告诉我,他们调整了营业时间,主要做学生和年轻上班族的生意。“下午四点到晚上九点最热闹。”他说着递给客人一杯刚做好的珍珠奶茶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巷子都恢复如常。有些深巷里的老手艺铺子还关着门,卷帘门上贴着招租启事。在民主二巷,我常去修补的那家鞋店就没开,隔壁杂货店老板说老师傅上个月搬去和儿子住了。这些渐渐消失的老行当,让人不免有些感慨。
转到河西的创业巷,这里倒是有不少新变化。几家年轻人开的创意小店悄悄冒头,有做手工皮具的工作室,教画画的体验馆,还有卖特色文创产物的小铺面。虽然生意不算火爆,但给老巷子注入了新鲜活力。有个卖手工饰品的姑娘说:“选在这里开店,就是喜欢化州巷子里的生活气息。”
走着走着,我在中山路的小巷口发现了新开的盏鬼菜馆。这家主打化州特色菜的餐馆生意不错,晚上六点就开始等位。老板是本地年轻人,他说要把化州传统美食做出新花样。招牌菜桔仔鱼和拖罗饼改良了做法,更符合年轻人口味,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找来。
夜幕降临,解放路后巷的大排档陆续亮起灯火。炒锅与铁勺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,空气中弥漫着孜然和椒盐的香味。几桌熟客坐在塑料凳上,就着冰啤酒吃炒田螺。老板忙得额头冒汗,却笑呵呵地说:“忙点好,忙点好啊!”这种夜市的热闹,大概要持续到深夜。
转完这一大圈,我发现化州营业的小巷子还真不少。虽然有些老店铺没撑过来,但更多熟悉的摊位和店铺都还在,还多了些新鲜面孔。这些弯弯曲曲的巷子,就像化州的毛细血管,承载着最地道的市井生活。要是你来化州,不妨也去这些巷子里走走,尝尝巷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牛杂,听听修理铺传来的收音机声,感受这座小城最真实的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