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峪关学院外援女,校外助力女生风采
最近走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在讨论一个话题——嘉峪关学院外援女。这个说法乍一听挺新鲜的,但仔细想想,其实在我们身边早就有了。
记得上学期期末,我们专业的几个女生搞了个创业小组,一开始大家都摸不着头脑。后来有个学姐联系了她在一家公司做市场总监的堂姐,那位总监抽空给她们做了两次线上指导。就这么几次点拨,让她们的商业计划书完全变了样,最后还在校级比赛拿了奖。这算不算是某种形式的“校外助力”呢?
校园里的另一种声音
不过啊,说起这个话题,我有个同学小赵的想法就不太一样。她上个月参加了一个设计工作坊,导师是学校特意从深圳请来的资深设计师。“这跟请外援有什么区别?”小赵笑着说,“只不过一个是个人行为,一个是学校组织的罢了。”
确实,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打破围墙,把外面的资源引进来。我们学校的讲座海报上,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名字越来越多。这些校外专家带来的不只是知识,更多的是他们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实战经验。有时候听他们讲一个案例,比啃完一本教材收获还大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上学期选修课上认识的一个女生小林。她平时话不多,但在小组讨论时总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。后来才知道,她每个周末都在本市的一个文创园区做志愿者,那些点子都是在和园区设计师们的交流中慢慢形成的。“在园区里,”她说,“你能接触到最新鲜的行业动态,这是课堂上给不了的。”
那些看得见的变化
不得不说,这种来自校外的滋养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。我们班去年参加全省大学生营销大赛时,就找了已经毕业的学长做指导。他带着我们分析往届获奖作品,还分享了他在广告公司的工作心得。最后的作品虽然没拿到大奖,但那份实战经历,确实让我们对市场营销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而且啊,这种影响是相互的。我认识的一位在学校开工作坊的插画师就说过,和大学生交流总能激发她新的创作灵感。“年轻人的视角很独特,”她说,“他们的问题常常让我重新思考习以为常的东西。”
当然,也有人担心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。但我看到的恰恰相反——这些来自校外的养分,反而促使老师们不断更新教学内容。我们系的王老师就在课堂上说过:“学生能从外面学到新东西是好事,这倒逼着我们要把课讲得更好。”
说到底,大学本来就不该是封闭的象牙塔。在这个信息流动如此迅速的时代,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提升自己,不正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吗?嘉峪关学院外援女这个话题背后,反映的其实是现在大学生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学习态度。
走在今天的校园里,你会发现同学们谈论的不再只是课本和考试,还有实习经历、行业动态、创业想法。这些变化,或许正是由无数个“校外助力”悄悄推动的。它们像一扇扇打开的窗户,让我们在汲取书本知识的同时,也能呼吸到来自真实世界的新鲜空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