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樊学院外援女,襄院外来女生支援
这事儿还得从去年秋天说起。那天我刚走进襄樊学院东门,就看见几个陌生女孩拖着行李箱站在公告栏前张望。她们穿着和其他学生不太一样的运动服,皮肤晒得黑黑的,马尾辫扎得特别高。后来才听说,这就是我们学校新来的外援女队员。
说实在的,刚开始大家对这事儿都挺纳闷的。咱们学校篮球队向来不温不火的,怎么突然从外地请人来?食堂吃饭时总能听见议论:“听说那个中锋是从省青队下来的?”“右边锋以前在南方打过联赛呢!”这些襄樊学院外援女的到来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。
球场上的变化
变化是从第叁场比赛开始的。那天体育馆里坐满了人,大家都想看看这些外来女生到底有多大本事。比分咬得很紧,最后叁分钟还落后五分。这时候,那个叫林晓的外援控卫突然带球突破,明明看着要上篮了,却冷不丁把球往后一传——跟进的本地生王婷稳稳接住,叁分命中!
整个场馆都沸腾了。你们知道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吗?不是赢了比赛,而是看到本地生和外援队员抱在一起又跳又笑的样子。她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默契了?后来才听说,这些襄院外来女生支援训练特别拼命,每天最早到球场,最晚离开,还总拉着本地队员加练战术。
其实想想也挺理解的。这些女孩子背井离乡来到我们学校,不就是想继续打球吗?她们宿舍里都挂着战术图,晚上还聚在一起看比赛录像。有次我碰见林晓在操场跑步,她说得特别实在:“既然来了,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。”
场外的故事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个雨天。训练结束后,我看见几个外援队员没打伞,背着受伤的本地生往医务室跑。雨水把她们的队服全淋透了,可没人顾得上这些。后来才知道,那个受伤的队员是为了保护外援队友才扭到脚的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她们凑在一起吃饭、上课。本地生教外援队员说襄阳话,外援队员则分享她们在不同地方打球的经历。这种襄院外来女生支援带来的改变,已经超出了篮球本身。你会发现,更衣室里多了些不一样的零食——是外援队员从家乡带来的特产;训练场上多了些新招式——是各地打法融合后的创新。
记得有次聊天,队长小敏说:“刚开始确实担心相处不好,但现在觉得特别幸运。她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对篮球不一样的理解。”这话让我想了很久,也许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吧——不同背景的人相遇,互相照亮彼此前行的路。
上周的比赛,看台上坐满了人。当主持人念到首发名单时,五个女孩手牵手跑进球场——叁个本地生,两个外援。她们穿着同样的队服,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。那一刻你突然明白,哪还有什么本地外援之分,她们早就是一个完整的队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