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沂品茶上课群辩辩,新沂茶道学习交流群辩辩
最近朋友神神秘秘地把我拉进一个叫“新沂品茶上课群辩辩”的群组,说实话,刚看到这个名字时我愣了一下。品茶就品茶,怎么还上课呢?怀着几分好奇,我点了进去。
群里的氛围比我想象中热闹多了。每天早上都有人分享当天的泡茶记录,照片拍得那叫一个漂亮,青瓷杯里汤色清亮,旁边还摆着茶点。时不时就有群友晒出新到的茶叶,呼朋引伴地约线上茶会。那种感觉,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充满茶香的小世界。
从喝茶到懂茶
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,在这之前我喝茶挺随便的,抓把茶叶往杯子里一扔,开水一冲就完事。进了这个“新沂茶道学习交流群辩辩”后,我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少乐趣。群主张老师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,总说自己只是个“茶虫”,可讲起茶来头头是道。他每周叁晚上会在群里语音上课,从不讲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,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。
记得有次他讲水温,我这才知道原来不同茶叶需要的水温差别这么大。绿茶得用80度左右,乌龙茶要滚烫的沸水,红茶则在90到95度之间。“水煮老了,茶就苦了;水温不够,香气出不来。”张老师这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。那天晚上我翻出家里的温度计,对着各种茶叶试了半天,果然泡出来的味道完全不同了。
群里还有个李姐,特别热心。有次我买了款碧螺春,觉得味道不对,在群里随口一提,她立刻私信我,让我拍干茶、茶汤和叶底的照片给她看。看了照片后她告诉我,这茶保存不当,有点受潮了。她还教我怎么在家简单复焙:用无异味的锅小火慢烘,茶香果然又回来了。
就这样,从认茶具到学冲泡,从辨水质到存茶叶,我在这个群里慢慢摸到了门道。以前去茶城总担心被店家忽悠,现在至少能分出个大概,和朋友喝茶时也能说上个一二叁了。
茶香里的温情
不过这个群最让我留恋的,倒不全是茶知识。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上个月工作压力大,凌晨两点还在加班,我在群里发了张对着电脑喝浓茶的照片。没想到马上就有几个夜猫子群友冒泡,这个说“喝点陈皮白茶,护肝”,那个说“别喝太浓,伤胃”。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减压的小窍门——薰衣草配熟普。那一刻,屏幕这边的我确实被感动了。
久而久之,这个群成了我每天必看的地方。新茶上市时,大家互相提醒;有人淘到好茶具,纷纷求链接;甚至谁家孩子高考、谁出差带了当地特产,都会在群里说道说道。茶成了纽带,把天南海北的人连在了一起。
前几天,群里组织了第一次线下茶聚。见面时大家都乐了——原来“江北茶客”是个文静的小姑娘,“爱喝茶的老王”居然是个九零后。我们带着各自的宝贝茶叶,一边品一边聊,从茶叶聊到生活,从工作聊到家庭。那种感觉真好,明明是初次见面,却像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。
现在想想,这个“新沂品茶上课群辩辩”给我的,远不止喝茶那点事。它让我慢下来,学会了在忙碌生活中给自己留一盏茶的时间。也让我明白,无论时代怎么变,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永远是最珍贵的。茶还是那杯茶,但因为有了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滋味变得格外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