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登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文登附近中学生一次五百
这事儿说来挺突然的。那天我路过文登路新开的文具店,正好碰见邻居家读初二的小磊蹲在路边发愁。孩子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传单,上面印着"文登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的字样,旁边还画着几个穿校服的学生笑脸。
我凑近一看才发现是某家教平台在搞推广。小磊挠着头说:"王叔您看,这上面写文登附近中学生一次五百,我妈非说要给我报这个辅导班。可我们班上周测排名前五的同学,都没上过这种高价课啊。"
那些藏在广告背后的真相
说起来这事儿真挺有意思。我特意去校门口转了转,发现不少培训机构都把"文登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当卖点。可跟几个接孩子的家长聊完才发现,真正续费的没几个。有位大姐说得实在:"第一次试听课老师特别热情,等交了钱就换成实习生了,这钱花得冤呐。"
我家楼上李老师的闺女在重点中学当班主任,有次闲聊提到:"现在很多机构就靠包装概念。把普通教师说成名师,把集体备课说成个性化方案。其实真要补课,不如先让孩子把学校课堂45分钟听扎实。"她这话让我想起小磊书包里那些只写了两叁页的练习册。
前阵子社区搞家庭教育讲座,遇到个从教叁十年的老校长。老人家说得挺逗:"我教过的学生里,考得最好的那个,他爸妈从来不信什么速成班。倒是天天雷打不动陪孩子晨读半小时,周末固定去图书馆待半天。"
其实细想下来,那些标着文登附近中学生一次五百的课程,很多时候卖的是家长的焦虑。就像小磊妈妈后来跟我说的:"看别的孩子都报班,就怕自己孩子落下。现在想通了,与其花这个钱,不如每周带孩子去科技馆转转。"
最近发现小磊变了不少。周末常看见他抱着篮球往操场跑,昨天还兴冲冲告诉我物理考了班级第叁。"王叔,我发现运动完背公式特别快!"孩子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比之前捧着手机刷题那会儿精神多了。
说到底啊,教育这事儿真不能光看价格标签。就像我们小区桂花树,年年有人买昂贵肥料,反倒不如隔壁爷爷用黄豆渣浇出来的长得茂盛。有些东西,确实需要慢火细炖才能出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