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南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胶南区中学生每次五百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0:29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几天在胶南老城区闲逛,总听到街坊邻居提起个新鲜事。你说怪不怪,现在的中学生周末都不怎么打游戏了,反而扎堆往图书馆跑。路过七中门口时,正巧碰上邻居家读初二的小磊,这孩子以前可是个手机不离手的主儿。

“最近在忙啥呢?”我随口问了句。小磊把书包往肩上提了提,眼睛亮晶晶的:“和同学组队参加科创比赛呢,我们要做智能浇花系统。”他边说边比划,“就是那种能自动检测土壤湿度的,要是拿奖了还能加综合素质分。”

藏在书包里的商机

跟着小磊到他们常去的自习室,我才发现这些孩子可不简单。靠窗的几个女生在讨论怎么给手工艺品定价,角落里两个男生正在计算成本。穿蓝色卫衣的男孩抬起头:“我们班现在流行‘胶南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’这种接单模式,就是帮附近小区做智能化改造。”

这话让我来了兴致。仔细一问,原来这些孩子把课堂上学到的编程知识用到了实际生活中。比如给独居老人安装简易报警器,帮花店设计自动喷雾装置。他们按项目收费,简单的两叁百,复杂点的就像刚才说的胶南区中学生每次五百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笑着说:“最忙的时候,我们小组周末要跑叁个地方呢。”

说来也挺有意思,这些孩子干活特别讲究。每次上门都会穿着校服,带着打印好的服务手册。工具包整理得井井有条,完工后还会留下联系方式,说是要提供“售后服务”。住在凤凰小区的一位大爷直夸:“这些娃娃比专业公司的还细心,装完设备还教我用了叁四遍。”

不只是为了零花钱

当然啦,刚开始很多家长都担心影响学习。不过慢慢发现,孩子们反而更会安排时间了。小磊的妈妈告诉我,自从开始接项目,孩子做作业都不用人催了。“说是要腾出周末时间干活,现在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。”

在孩子们看来,这可不只是赚零花钱那么简单。那个穿蓝色卫衣的男孩说得实在:“我们课堂上学的物理知识,现在都能用在接线安装上。上次给王奶奶修门铃,就把电路图重新画了叁遍呢。”他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
现在胶南这几所中学里,这种项目小组越来越多。有的专注智能家居,有的擅长园林设计,还有的专门做小程序开发。老师们也说,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,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更强。不过他们都严格遵守着同一个原则——绝不影响正常学习,项目都在课余时间完成。

傍晚时分,看着学生们叁叁两两从自习室离开,他们讨论着明天的课程安排,也商量着下一个项目的改进方案。这些穿着校服的身影,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在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,我们真能看到这些从小就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