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那份150元的温暖
巷口卖豆浆的王阿姨说,那对小年轻又来了。她边说边往豆浆里多加了一勺糖,热气模糊了她眼角的笑纹。这条藏在海林市百货大楼后身的小巷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老房子的窗台上还摆着蔫了吧唧的盆栽。要说特别之处,可能就是巷子深处那家永远亮着暖黄色灯光的麻辣烫小店。
我第一次注意到他们,是个飘着细雨的傍晚。男孩撑着把破了个小洞的伞,女孩紧紧挨着他,两人挤在店门口那块褪色的雨棚下。“就点150块的。”女孩声音很轻,像落在伞面的雨滴。老板是个胖乎乎的大叔,闻言呵呵一笑,熟练地抓起鹌鹑蛋、青菜和宽粉。我知道这家店,150块能装满整整两个大号塑料碗,够叁四个人吃。
后来我才弄明白,这150块是他们每周的约定。男生叫小陈,在隔壁电脑城修手机;女生叫小雨,是街口婚纱店的学徒。他们住在巷尾那个月租800的阁楼,楼梯窄得每次只能侧身过。小陈有回挠着头说,等攒够钱就租个有窗户的房子,现在那阁楼白天都得开灯。小雨在旁边抿嘴笑,眼睛弯成月牙。
他们的150块麻辣烫里,永远会有小雨最爱吃的芝士年糕,和小陈离不开的萝卜块。有次老板忘了放萝卜,小陈急得直挠头,小雨二话不说把自己碗里的萝卜全夹给他。“你这人真是,离了萝卜就活不成啦?”她嘴上嫌弃,眼神却软乎乎的。小陈闷头咬了口萝卜,含糊地说:“你懂什么,这叫原汤化原食。”
冬天最冷的那阵子,巷子里的水管都冻上了。两人裹着同一条围巾钻进店里,鼻子冻得通红。那天小陈偷偷往小雨碗里埋了两个虾滑,被发现了还嘴硬说是老板手抖。其实谁不知道呢,这家店的虾滑十块钱才四个。小雨低头咬开蚕弹的虾滑,热气氤氲中,我看见她悄悄用袖口擦了擦眼角。
春天来的时候,婚纱店老板接了个大单子,小雨连着加了半个月班。那阵子总是她一个人来店里,还是点150块,却只盛一小碗。“给他留点儿,他修手机老是忙到半夜。”她说着把打包盒裹进羽绒服里,像是揣着个暖炉。有回小陈跑来店里,看见空荡荡的座位愣了半天。老板朝他努努嘴:“刚走,给你送饭去了。”他转身就往外跑,差点被门槛绊倒。
五月槐花开的时候,我恰好看见他们在巷子里的槐树下拌嘴。原来小雨偷偷接了私活,想帮衬着换个住处;小陈发现后第一次红了脸。“说好了一起攒钱的”,他攥着那迭皱巴巴的钞票,声音闷闷的。最后两人还是坐在了老位置,那碗150块的麻辣烫冒着熟悉的热气。小雨戳着碗里的鱼豆腐小声说:“以后不这样了。”小陈给她添了勺汤:“笨,我是气你不告诉我。”
昨天路过巷口,王阿姨神秘兮兮地拉住我:“那俩孩子昨天来告别啦。”说是攒够了钱,要回老家开个小店。我走到巷子深处,麻辣烫店亮着熟悉的暖黄灯光。老板正擦着那张他们常坐的桌子,看见我便笑了:“刚走,留了这个。”那是张拍立得照片,两人举着麻辣烫碗笑得见牙不见眼,背后墙上用彩笔写着——海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。
雨又下起来了,落在巷子的青石板上。我想起小雨有次说过,这150块是他们给自己盖的印章。是啊,在这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里,那些冒着热气的夜晚,那些你推我让的萝卜虾滑,那些挤在伞下走过的日子,早就不只是一碗麻辣烫的价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