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主岭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大学城旁有座炮楼之称
那天打车去公主岭大学城,司机师傅一听地址就乐了:“去炮楼那边啊?”我愣了下,地图上可没这名字。
后来在附近小吃店买卷饼,老板娘找零钱时随口问:“在炮楼那边上学?”这回我忍不住了,为啥都管这儿叫炮楼呢?老板娘笑着指指窗外:“喏,就那几栋高楼呗。”
这片高楼的来历
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,大学城旁边确实立着几栋二十多层的住宅楼,在周边低矮建筑中特别显眼。这些楼有些年头了,外墙颜色泛旧,但高度在附近仍是数一数二。
住在隔壁小区的王大爷说,这些楼是十几年前大学城扩建时一起建的。那时候这一片还是郊区,突然竖起这么高的楼,看着就像抗战电影里的炮楼。学生们最先开始这么叫,后来连周边居民也习惯了。
仔细想想,这几栋楼确实挺显眼的。从大学城任何一栋教学楼窗户望出去,最先看到的就是它们。对刚来报到的新生来说,这些楼成了认路的地标——只要看见“炮楼”,就知道没走错地方。
这称呼传开后,连外卖小哥的订单备注上都写着“送到炮楼楼下”。那些楼真正的名字反而没几个人记得了。
学生们的地标
大叁学生小刘告诉我,他们约见面常说“炮楼见”。那边一楼有几家小店,成了大家碰头的好地方。他说刚入学时师兄带他认路,就说“看见那几栋炮楼没,食堂在它右手边”。
这几栋被称作炮楼的建筑周边,慢慢形成了一个小生活圈。打印店、小吃摊、水果铺都聚在那里,学生们下课路过,顺带就把日常需要的东西买了。
晚上那边更热闹,楼下的空地上经常有学生摆摊卖旧书、转手闲置物品。附近居民也来遛弯,人和人碰面多了,自然就熟了。卖煎饼的大姐能叫出很多常客的名字,知道谁爱吃辣,谁不要香菜。
说来挺有意思,一个外号能让冷冰冰的建筑变得亲切。现在要是突然改口叫它们本名,反而觉得别扭。
这个别名的生命力,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。据说有毕业生几年后回来看老师,还会特意去“炮楼”那边转转,在楼下小店坐坐。对他们来说,这称呼连着一段大学记忆。
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名,比官方命名更有温度。它不写在任何路牌上,却活在大家的日常对话里。就像小时候院子里那棵“歪脖子树”,街角那家“红房子”,都是这么来的。
现在打车去大学城,我还是会和司机说“到炮楼那边”。对方立刻心领神会,都不用再多解释。这几栋楼站在那儿十几年了,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,它们成了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记忆坐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