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余哪个巷子有姑娘,扶余何处巷内有女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5:16:51 来源:原创内容

老街坊的闲话

那天路过扶余老城区,听见两个坐在马扎上的大爷摇着蒲扇闲聊。一个说:“这城变得都快不认识喽,以前那些热闹巷子,现在都静悄悄的。”另一个抿了口茶,接话道:“可不是嘛,你记得以前,总有人打听扶余哪个巷子有姑娘,那热闹劲儿……”话没说完,两人相视一笑,像是想起了什么共同的记忆。

这话倒让我心里一动。扶余哪个巷子有姑娘?这问题现在听着有点怪,但在老扶余人的记忆里,它代表的可不是什么别的意思,而是对于这座古城过往烟火气的一种最朴素的问法。早几十年前,城里巷子窄,住户密,谁家有个红白喜事,谁家姑娘要出嫁,整条巷子没有不知道的。那时候信息不发达,找人、问路、打听事儿,可不就得靠一张嘴问么。“扶余何处巷内有女子”这样的打听,就跟问“哪条街有剃头匠”、“哪个胡同卖豆汁”一样平常。

我顺着青石板路往深里走,阳光从老屋檐的缝隙里漏下来,在脚下形成斑驳的光影。两侧的墙壁斑斑驳驳,有些院门虚掩着,能瞥见里头晾晒的衣裳和几盆绿植。巷子确实安静,偶尔有自行车铃铛“叮铃”一声过去,或是窗户里传出几句模糊的说话声。我试着想象了一下,几十年前,这些巷子该是另一番光景。清晨,会有姑娘家端着木盆出来倒水;午后,也许有扎着辫子的女孩在门口跳房子;傍晚,下了工的年轻女子叁叁两两说着话走回家,鞋跟敲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。那时候,巷子是有呼吸、有温度的。

走到一个岔路口,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正坐在自家门墩上择菜。我上前搭了句话,问她在这住了多久。她抬起头,笑眯眯地说:“打从嫁过来就没挪过窝,六十多年啦。”我犹豫了一下,还是把那个盘旋在心头的问题,换了个方式问出来:“奶奶,那您当年,就是住在这条巷子里的姑娘吧?”她一听,眼睛弯了起来,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:“是呀,我就是这巷子里长大的姑娘,后来嫁给了隔了两户的老李家,就没离开过这儿。”

她的话匣子打开了,说这条巷子以前可不叫现在这文绉绉的名,老百姓都随口叫“姑娘巷”。因为那时候,这条巷子住的闺女多,而且手都巧,绣花、剪纸在城里是出了名的。谁家要娶媳妇,托人打听“扶余何处巷内有女子”,常有人会指向这儿。她说那时候巷子整天都热闹,女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一样,各家做了什么好吃的,也都会互相送一碗。她指着巷口一块如今长满青苔的大石头说:“看那儿,我们小时候就爱坐那上头,一边纳鞋底,一边说悄悄话。”

听着老人的讲述,我忽然觉得,那个看似直白的问题“扶余哪个巷子有姑娘”,背后藏的其实是人们对熟人社会、对街坊温情的一种怀念。它问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,而是一种消失了的生活图景——那种邻里相望、鸡犬相闻的日子。如今城市变大了,楼变高了,人们关起门来谁也不认识谁,那种基于巷弄街坊的亲昵和熟知,自然也渐渐淡了。

天色渐晚,我跟老奶奶道了别,慢慢往回走。回头望去,夕阳给整条巷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。那些安静的院门,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我心想,虽然现在不会再有人像过去那样,直白地问出“扶余何处巷内有女子”这样的问题了,但每条巷子都曾经有过她们的歌声和身影,这些印记,其实早就深深嵌进了这些老墙和石板路里,成了这座古城记忆的一部分, quietly telling their own stories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