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安品茶上课群辩辩,六安茶艺学习交流群辩辩
最近总听朋友念叨,想找个地方正经学学六安瓜片怎么泡。网上信息零零散散的,不是广告就是些没头没尾的视频,看得人更迷糊了。后来偶然点进一个叫“六安品茶上课群辩辩”的地方,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同好。
刚进群那会儿,我像个好奇宝宝,看谁聊天都想插句话。群里氛围挺松快的,没人摆什么专家架子。有个自称“老陈”的茶友,看我老问基础问题,直接发了段语音:“别急,咱都是从烧开水开始的。你先弄明白水温,瓜片这茶娇贵,八十度水最出香。”
从烧水开始的门道
这话可真点醒我了。以前我泡茶,水开了就往里倒,从来不管温度。在六安茶艺学习交流群辩辩里蹲了几天,才晓得光是水就有这么多讲究——山泉水甜,纯净水纯,自来水带氯气会坏茶味。群文件里还藏着宝,有整理好的温度对照表,什么茶配什么温度,清清楚楚。
大家经常在群里晒自己的茶具。有人用盖碗耍得利落,有人偏爱小壶慢斟。看久了我也心痒,买了只玻璃杯。第一次按群里教的方法冲泡,看着茶叶在杯里慢慢舒展,像跳安静的舞。那杯茶的滋味,真的不一样。
有回我照着网上视频学悬壶高冲,结果水溅得到处都是。把这事儿在群里当笑话讲,立刻有好几个茶友发来自己的翻车经历。笑过之后,他们耐心地拆分动作:手腕怎么发力,水柱怎么控制。练了小半个月,现在我也能稳稳注水了。
群里最热闹的是周末的品茶会。虽然人在天南海北,但约定同时泡同一款茶,然后在语音里分享感受。这种时候才真切体会到,原来每个人杯里的茶香都不完全相同。有人喝出兰花香,有人尝到板栗香,这种差异特别有意思。
最近群主在组织大家认领茶山。意思是每个人选个小产区,长期跟踪它的茶叶生长。我选了响洪甸水库边上的那片,从春茶发芽就开始关注。看着茶农发来的视频里,嫩芽一天天舒展,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“茶有生命”。
现在每天打开那个六安品茶上课群辩辩,已经成了习惯。不只是学技术,更像是找到了组织。群里从十几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,因茶结缘,互相分享。上周有个大学生问了特别基础的问题,我把自己在群里学的那套耐心讲给他听——不知不觉,我也成了能帮新人的“老人”了。
茶还是那片茶,但因为有了这群人,喝进嘴里便多了几分温度。如果你也对六安瓜片感兴趣,不妨来这个六安茶艺学习交流群辩辩看看。这儿没有高深的理论,只有一杯接一杯实实在在的茶汤,和一群愿意陪你慢慢品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