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火车站小巷200元一次,火车站附近小巷200元价位
那天路过东营火车站,听见两个等车的阿姨在闲聊。一个说最近总看见些生面孔在附近转悠,另一个压低声音接话:"就西边那条小巷子,听说现在要两百块一次呢。"我顺着她们指的方向望过去,那是条再普通不过的小巷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根处爬着青苔。
这条巷子我倒是记得。十年前刚来东营时,巷口有家卖煎饼果子的铺子,凌晨四点就亮起灯。现在铺面关着,卷帘门上贴着出租广告。巷子深处晾着几件衬衫,在风里晃晃悠悠的。要说这里有什么特别,大概就是离火车站近,来往的人多。
巷子里的日常
下午叁点,我站在巷口对面的便利店门口。有个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走进巷子,十分钟后出来时箱子轮子坏了,他蹲在路边捣鼓了半天。两个穿校服的中学生蹦跳着穿过巷子,书包上的挂饰叮当响。这些寻常景象,和传闻中的“200元一次”实在对不上号。
便利店老板老陈给我结账时,突然说了句:"这巷子啊,白天是条普通巷子,晚上就不好说了。"他指了指墙角不太明显的摄像头,"上个月刚装的。"
夜里九点过后,巷口确实会停几辆外地牌照的车。有次我看见个中年男人在巷子里来回踱步,时不时看表,像是在等人。不过这些零碎的片段,拼不出完整的画面。
住在巷尾的李大爷今年七十二了,他坐在自家门槛上抽着烟斗:"我在这住了四十年,什么没见过?以前巷子里都是老邻居,现在啊..."他摇摇头,烟圈在夕阳里慢慢散开。
确实,这条两百米长的小巷,现在多半是租户。白天紧闭的房门,晚上会透出些灯光。有户人家阳台上养着十几盆月季,开得正艳,给灰扑扑的巷子添了点颜色。
说到火车站附近小巷200元价位这个说法,我在附近的快餐店听见几个司机聊天。一个说现在什么都涨价,另一个接过话头:"可不是嘛,连那种地方都涨到两百了。"他们互相使个眼色,没再往下说。
巷子东头有家理发店,老师傅经营了二十年。他说最近总有人推门问"是不是这里",问清楚后又匆匆离开。"我这剪个头才二十五,哪来的两百块服务?"他苦笑着调整墙上的镜子。
这些零零总总的见闻,像散落的珠子,串不起来。巷子还是那条巷子,只是在不同人嘴里,变成了不同的模样。也许这就是市井生活的本来面目——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那一角,拼不出全貌。
傍晚时分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有户人家在炒菜,香味飘得很远。几个刚下火车的旅客拖着行李经过,抬头看着门牌号。这条巷子承载着太多人的故事,有的写在脸上,有的藏在心里。
至于那个“东营火车站小巷200元一次”的说法,倒让我想起巷口那块歪斜的路牌。日晒雨淋的,字迹已经模糊,但指向的方向从来没变过。就像这些传闻,细节会变,但人心里的好奇和想象,始终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