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150元温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9:34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转角那盏暖黄的灯

要说这武汉的巷子啊,就像老汉口额头上深深浅浅的皱纹,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。我住的这条巷子窄得很,对面人家晾衣服的竹竿伸出来,差点就能够着这边的窗沿。可偏偏就在这么个地方,藏着老陈和他那“150块”的小店。

老陈的店连个正经招牌都没有,只在门口挂了个半旧的红灯笼。店里统共就叁张桌子,卖热干面、豆皮,还有蛋酒。奇怪的是,所有东西都卖五块,随便你怎么搭配,一个人吃到撑也就十五块封顶。我算了算,除去成本,他一天能赚个一百五十块就顶天了。

有天深夜我去吃宵夜,终于忍不住问:“陈叔,你这价钱,十年没变了吧?”老陈正擦着桌子,头也没抬:“零几年那会儿,我和老婆刚下岗,就在这儿支了个摊。那会儿什么都贵,她就说,咱就卖五块,让街坊都吃得起。”他停顿了一下,手里的抹布慢了下来,“后来她病了,贵的那种药,一天刚好一百五。我就想啊,要是每天能挣够这个数,就能一直给她买药。”

巷子里的风忽然变得很轻。老陈转身去灶台边搅蛋酒,蒸汽模糊了他的脸。我这才注意到,装芝麻酱的搪瓷缸,还是上世纪那种带喜字的老样式。

住在巷尾的李奶奶每天准时来,永远点一份热干面加蛋酒。她总是慢慢吃着,吃完也不走,就坐在那儿看着门外。后来才知道,她老伴儿在世时,每周叁都会带她来这家店,点的就是这两样。现在老伴不在了,她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。“坐在这儿啊,”李奶奶说,“就觉得他只是去买份报纸,马上就会回来坐下,问我今天的面够不够味。”

送外卖的小杨是店里的常客。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总是一身汗味地冲进来,五块钱匆匆扒完一碗面,又急着去接下一单。直到有天他带着个姑娘来,涨红了脸对老陈说:“两碗豆皮,一碗多加卤汁。”后来才知道,那姑娘也是外卖员,两人在等红绿灯时认识的。现在他们偶尔会一起来,坐在最靠里的位置,分一碗叁块的豆腐脑——这是老陈特意给他们加的隐藏菜单。

老陈的妻子是叁年前走的。那之后,街坊们都以为店要关了。可第二天早上五点,店里的灯依然亮着,芝麻酱的香气准时飘满了整条巷子。价格还是五块,一天还是只挣那一百五十块左右。有人劝他涨价,他摇摇头:“习惯了。”是啊,有些习惯一旦和记忆绑在一起,就再也改不掉了。

如今这条巷子周围高楼越盖越多,隔壁的奶茶都卖到二十一杯了。可老陈的店还是老样子,红灯笼晚上会亮起,叁张桌子挤得暖暖和和。那些坐在店里的人,吃的也许不只是五块钱的早餐,更是用一百五十元温情故事换来的片刻安宁。

武汉的冬天湿冷湿冷的,但走进这条巷子,看见那盏暖黄的灯,心里就踏实了。老陈依旧沉默地忙碌着,仿佛在完成一个无人知晓的约定。巷子外的世界车水马龙,而在这里,时间走得很慢,慢到足够让一份武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细水长流地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