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作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焦作男性偏爱的僻静胡同
这条巷子就在老百货大楼后身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住在叁楼的李师傅常说,他打穿开裆裤就在这巷子里追着铁环跑。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能把墙根那几盆月季晒得冒油光。
巷口修车摊的老张刚给自行车补完胎,正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。他在这摆了二十年摊,谁家孩子考上大学,谁家老人需要送饭,都瞒不过他的眼睛。“现在年轻人总往新区跑,”他拧开保温杯吹了口气,“他们不懂,这儿拐弯就是小学,斜对面菜市场的豆腐都是现磨的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傍晚五点,空气里飘起葱花炝锅的香气。几个中年男人拎着塑料袋晃进巷子,塑料袋里装着刚挑的嫩芹菜和二斤猪头肉。住在7号院的刘医生脱下白大褂,和邻居站在电线杆下聊孩子中考的事,手指间还夹着半根没抽完的烟。
巷子中段有棵老槐树,树荫底下总搁着两把折迭椅。退休的赵老师每天准时在这儿看报纸,他说在这能听见隔壁院炒菜声,比看电视新闻实在。有时快递小哥骑着电叁轮经过,都得按下喇叭喊声“借过”,自行车铃便叮铃铃地响成一串。
这种焦作男人偏爱的僻静胡同,藏着他们最舒展的状态。在这里不用绷着劲儿,可以趿拉着拖鞋去买酱香饼,能蹲在门口看蚂蚁搬家,还能就着花生米和邻居侃大山。这些狭窄的通道仿佛城市的毛细血管,输送着踏实温润的生活滋味。
夜深时,只有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。值夜班的保安老周来买泡面,熟门熟路地从货架底层找出辣酱。“在这条巷子走了七年夜路,”他撕开调料包,“连哪块石板松动了都记得。”路灯把槐树影子投在墙上,随风轻轻摇晃,像在给失眠的人打拍子。
或许正是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,让焦作男人对这样的小巷子情有独钟。这里没有写字楼的玻璃幕墙,没有停车位的争夺,只有晾衣绳上飘动的衬衫,和窗台咸菜缸飘出的家常味儿。这些看似普通的角落,恰恰构成了他们生活中最扎实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