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克苏海选场子,阿克苏选拔活动现场盛况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7:18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阿克苏的夏日傍晚总是格外热闹,昨天路过老城区文化馆时,远远就听见里头传来阵阵歌声。门口围着不少街坊邻居,有个扎马尾辫的小姑娘扒着门缝朝里张望,她妈妈笑着拽她衣角:"别急呀,等轮到咱们再进去。"

原来这是阿克苏海选场子的选拔现场。舞台上方挂着红色横幅,幕布被空调风吹得轻轻晃动。评委席坐着叁位本地艺术团的老师,最右边那位不时扶一下眼镜,在评分表上写着什么。参赛者们坐在临时摆放的塑料凳上,有的在默记歌词,有的对着小镜子整理头发。

歌声里的百味人生

穿艾德莱斯绸裙子的维吾尔族姑娘刚唱完《牡丹汗》,台下就响起一片"哦哟"的赞叹声。她双手轻抚胸口行礼,耳坠上的珠子随着动作微微摇晃。紧接着上场的是个皮肤黝黑的棉花种植户,他握着话筒的手还带着田间劳作的粗糙。"我唱首《我们新疆好地方》吧",说完自己先不好意思地笑了,可一开口那洪亮的嗓音瞬间镇住了全场。
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:每当选手表演到精彩处,后排就会传来清脆的"哒哒"声——那是几位老奶奶在跟着节奏拍打手鼓,虽然她们只是观众。评委老师偶尔会往前倾身,和选手聊两句家常:"这是你奶奶教的木卡姆?我听着像喀什那边的调子。"

阿克苏选拔活动现场最动人的,要数那对父子组合。父亲弹着都塔尔,儿子负责打手鼓,两人明明没有对视,旋律却配合得天衣无缝。弹到欢快处,父亲的右脚跟着节拍轻点地面,皮鞋尖都磨白了。后来听说他们家开着打馕店,每天清晨和面时都要哼两句,这手艺传了叁代人。

现场工作人员也格外忙碌。那个穿文化衫的小伙子来回跑动调整话筒高度,额前的头发都被汗水浸湿了。有选手紧张得忘词,他悄悄比划着口型提醒;见到老人家上台,又快步上前搀扶。主持人更是灵活,遇到设备突发杂音,他立即说起俏皮话暖场,逗得观众直乐。

窗外暮色渐浓,文化馆的灯光显得越发温暖。最后登场的是位穿校服的高中生,她选择的居然是原创歌曲。当唱到"天山脚下的苹果花"这句时,评委中那位一直很严肃的女老师突然微笑起来,笔尖在纸上停顿了片刻。这一刻,选拔活动现场仿佛不只是比赛,倒像是街坊邻居们的才艺联欢。

散场时看见个温馨场景:几个不同民族的选手围在饮水机旁交流,有个小伙子正比划着教同伴转圈技巧,鲜艳的衣摆像蝴蝶般翻飞。门外卖烤包子的摊主也来凑热闹,端着食盘喊:"先吃点东西再练嘛!"空气中飘着孜然香气,混着尚未散尽的音乐余韵。

这场阿克苏海选场子让人想起小时候的巴扎集市,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的舞台。那些带着生活痕迹的歌声里,有果园的风,有纺织机的响动,有馕坑腾起的热浪。或许这就是最珍贵的——艺术从来就生长在田间地头、市井巷陌,不需要华丽包装,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