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生课堂体验茶道文化
走在峨眉山下的校园里,你可能会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可不是从老师的办公室里飘出来的,而是实实在在从课堂上传来的。没错,在这里,泡茶、品茶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。
记得第一次走进茶道课堂时,好多同学都挺好奇的。教室里整齐地摆着茶盘、茶壶、品茗杯,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。教茶道的老师是位很温和的中年人,他一边不紧不慢地温具,一边说:“咱们峨眉山有好水好茶,不学着品一品,那可太可惜了。”
从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
刚开始,大家的手法那叫一个生疏。我旁边有个男生,手抖得跟筛糠似的,茶水洒了一桌子。还有个女生把茶叶放多了,泡出来的茶苦得直咧嘴。老师也不着急,挨个儿纠正动作:“拿盖碗要稳,注水要轻,心里别想着赶时间。”
说来也怪,这么反复练了几次,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了。以前总爱偷偷玩手机的几个同学,现在也能静下心来,专注地看着茶水从壶口流出的弧度。有个同学开玩笑说,这比数学题还考验耐心呢!
慢慢地,我们不仅学会了泡茶,还真能品出点门道来了。比如峨眉山的竹叶青,冲泡时水温不能太高,八十多度正好。第一泡的香气最清雅,像是把春天山里的嫩芽都收进了杯子里。
这种学生课堂体验茶道文化的方式,确实挺新鲜的。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,现在亲手摆弄着茶具,听着老师讲每样茶具背后的讲究,忽然就觉得亲切起来了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这门课还真改变了我们的一些习惯。以前下课总是一窝蜂冲出去,现在倒是有叁五同学会留下来,继续品品刚才泡的茶,聊聊天。班长说,他爸妈都不信他现在能安静地坐一下午了。
说起来,这门课不只是教泡茶技巧。老师经常会讲些茶背后的故事,比如古代文人怎么以茶会友,茶道精神里的“和静清寂”是什么意思。虽然有些道理我们现在还不太懂,但至少知道了喝茶不只是解渴那么简单。
最近学校搞文化节,我们班干脆设了个茶席,给来往的同学老师奉茶。看着大家品茶时惊喜的表情,心里还挺自豪的。邻校来交流的老师尝了我们泡的茶,直说没想到现在的中学生还懂这个。
转眼这门课已经上了大半个学期。现在要是哪天没闻到茶香,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吧,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日常生活里。想想看,在峨眉山这样的灵秀之地,学生们既能学习现代知识,又能通过一杯茶连接起千年的文化脉络,确实是件挺美好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