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私人工作室品茶,高邮私人茶室雅集
朋友说高邮湖边新开了几家私人茶室,非要拉我去坐坐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还挺犹豫的——现在遍地都是装修得花里胡哨的网红店,能有什么特别?不过车拐进湖边小巷时,青瓦白墙的老房子让我突然来了兴致。
推开木门,桂花香混着茶香扑面而来。店主是位穿棉麻衫的姑娘,正低头冲洗茶具。她见我们站在天井里张望,笑着招呼:"新到的太平猴魁,要尝尝吗?"
茶香里的慢时光
这间高邮私人工作室品茶的空间不大,却处处透着心思。原木茶台摆着素色陶罐,墙上挂着友人写的"吃茶去"叁个字。最妙的是临窗的位置,能望见湖面碎银般的波光。
店主不急着推销茶叶,倒是先聊起这片老房子的历史。她说小时候常来这条街买麻油馓子,现在铺面大多关了,就想租下来做茶室。"总得有人守着这些老味道。"她说话时,壶嘴正冒着袅袅白汽。
其实啊,现在人缺的不是好茶,是喝茶的心境。在办公室对着电脑牛饮,和坐在天井下看茶叶慢慢舒展,完全是两码事。我捧着温热的杯子想,所谓私人茶室雅集,大概就是给忙碌生活留个透气的地方。
邻座有位老先生独自品茶,面前摊着笔记本。聊起来才知道是退休教师,每周固定来这儿写字。"比在家有意思,"他推推眼镜,"这儿的水甜,泡出来的茶特别活。"
当茶室成为客厅
第二次去时正赶上下雨。雨点敲着青瓦,茶客们反而更悠闲了。有对情侣在角落低声说着旅行计划,几个年轻人围着茶台讨论新采的龙井。有个细节很打动我——店主记得熟客的喜好,总会提前留好他们常坐的位置。
这种高邮私人茶室雅集最难得的是人情味。不像连锁茶饮店按流程办事,这里会根据天气推荐茶饮,雨天泡醇厚的普洱,晴天备清雅的碧螺春。甚至能根据你的心情调整冲泡手法——这点智能茶具可做不到。
我特别喜欢看店主侍茶的样子。不紧不慢地温壶、投茶、悬壶高冲,每个动作都带着韵律。有客人问会不会嫌麻烦,她擦着紫砂壶笑笑:"机器叁十秒就能出茶汤,但那样喝茶,人和茶都委屈了。"
窗外雨停了,夕阳从云缝漏出来。茶客们陆续离开时,都会在门口的陶罐里放茶钱——没人催促,也没人少给。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让人想起早年间街坊邻里的相处方式。
现在周末得空,我也常去那儿坐坐。有时带着没读完的书,有时纯粹发呆。茶室书架上有本留言册,翻到某页写着:"在这里学会了等待——等水沸,等茶香,等自己想通某些事。"忽然觉得,高邮私人工作室品茶的魅力,或许就在于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耐心。
临走前又遇见那位退休教师。他正在教店主辨认古琴谱,桌上新插了支荷花。暮色里茶香氤氲,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,最好的茶室是能让时间变柔软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