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冷水江附近200元能买到爱情吗
那天路过冷水江的老桥头,听见两个蹲在路边等活干的搬运工闲聊。一个说想去火车站后面那条街转转,另一个嗤笑:“现在哪还有两百块的爱情?买包烟都快叁十了。”这话像颗石子突然砸进我心里,是啊,在这个买碗粉都要十五块的年代,冷水江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这个问题缠了我好几天。
说来也怪,回到家翻手机,竟真在同城论坛看到有人提起这事。发帖人说得有鼻子有眼,讲冷水江东站后街那些亮着粉红灯的发廊,有些大姐还保持着“良心价”。下面跟帖吵翻了天,有人骂这是编故事,也有人信誓旦旦说去年还见过。我把手机扔到沙发上,心里直犯嘀咕——这种传言听了十几年,怎么像野草似的烧不尽吹又生?
记忆里的价格
记得零几年那会儿,我刚中专毕业在冷水江打工。厂里老师傅常开玩笑,说半月工资够谈场“恋爱”。那时火车站周边确有不少小旅馆,窗帘总是拉着,门口板凳上坐着些眼神飘忽的女人。她们收费分叁六九等,最便宜的好像真是一两百。可这都过去多少年了?房价翻了几番,猪肉从七八块涨到二十多,难道唯独这个行当的价钱被冻住了?
前两天特意绕到东站后街转了转。那些发廊还在,只是粉红灯管换成了普通的白光灯,玻璃门上贴着“正规按摩”的打印纸。隔着马路观察半小时,只有几个大爷进去又出来,手里拎着拔火罐的竹筒。倒是巷子深处有家民宿,老板娘嗑着瓜子打量过往男人,但那眼神更像在找长期租客。
跟开摩的的老师傅搭话,他听完我的问题笑得直咳嗽:“老弟,你活在哪个年代哦?现在管得多严啊。”他指着远处新建的商业广场,“那边技师上门,起步价都要五百。你说冷水江附近200元能买到爱情吗?两百块,连人家路费都不够。”
变味的交易
不过老师傅倒是说了个新鲜事。现在都转到网上了,各种交友软件一搜,附近的人里总有几个头像妖娆的。她们开口先问位置,接着就发来明码标价的套餐表。“但哪有两百这种价?”老师傅摇头,“最便宜的快速服务也要叁百五,还是在郊区见面。”他手机里存着两张截图,说是前几天拉客时乘客让他看的。照片里女孩穿着制服比心,背景却是某连锁酒店的钟点房。
这倒让我想起个段子。去年冷水江整治网络乱象,有个诈骗团伙专门用低价吸引人。先收两百定金,等到地方再说妹妹临时有事,推荐加钱换“更好的”。最后有个较真的大学生报了警,发现根本没什么妹妹,全是汉子在网吧里发的假消息。
或许“两百块爱情”早就变成种心理暗示了。就像总有人相信能捡漏买到古董,或是股市里能撞上暴涨的垃圾股。明知道概率渺茫,却忍不住去想:万一呢?
昨晚下雨,我又路过老桥头。那俩搬运工还在棚子下躲雨,说话声混着雨声飘过来:“...后来花四百找了那个寡妇...”另个人笑骂:“还惦记两百块?加点钱够买条好烟了...”我撑着伞站在雨里,突然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荒诞。我们真的在讨论价格吗?或许更像在怀念某个物价还没飞涨的年代,那时候两百块能买到的东西,现在早就变了味。
街边的霓虹灯在水洼里碎成五颜六色的光斑,像这些年听过所有的传言,看着斑斓,踩下去却只是场空。那些对于廉价爱情的传说,大概会一直在冷水江的街头巷尾流传下去,毕竟总有人需要点念想,哪怕明知道是镜花水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