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耍女娃,濮阳趣玩女童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4:21:05 来源:原创内容

要说濮阳最近的热闹事儿,街边茶馆里的大爷们准会眯着眼睛,用带着乡音的调子跟你唠:"咱这地界儿,耍女娃的老规矩可有讲究喽。"这话匣子一打开,就像打开了八仙桌上那罐陈年茉莉花茶,香气袅袅地飘散开来。

记得上个礼拜天,我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溜达,正巧碰见巷子口围着一圈人。挤进去一看,原来是叁位穿着红绸褂子的小姑娘正在跳皮筋,嘴里念着朗朗上口的童谣:"小皮球,香蕉梨,马兰开花二十一..."旁边摇着蒲扇的老奶奶乐呵呵地插话:"现在的丫头们跳得花样少了,我们那会儿能跳出叁十六式呢。"

老手艺里的新故事

说起这濮阳耍女娃的门道,可不止跳皮筋这么简单。往西走到鼓楼广场,你可能会遇见更地道的玩法——几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妮子正在玩"抓子儿",就是把磨得光滑的小石子往手背上抛,再迅速翻手接住。有个扎红头绳的丫头手法特别溜,石子在她手心里哗啦啦地响,像在唱歌似的。旁边看热闹的大叔忍不住拍腿:"这手法,跟我闺女小时候一个样!"

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明白,为啥老辈人总把女孩们的游戏称作"耍女娃"。我跟文化馆退休的张老爷子聊过这个,他端着搪瓷缸子慢悠悠地说:"这'耍'字可不是瞎闹腾,里头藏着教丫头们知书达理的巧劲儿。就像翻花绳,看着是两根绳子绕来绕去,实则是在练心思手巧。"

前两天在龙湖公园见着的场景特别有意思。几个年轻妈妈带着女儿在凉亭里玩"丢手绢",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。穿粉裙子的小女孩跑起来像只翩跹的蝴蝶,她妈妈靠在廊柱上笑着说:"我们小时候也这么跑,现在轮到她们了。"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砖地上,斑斑点点地晃着,仿佛时光从未走远。

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还得是上周在民俗展演上看到的场景。七个系着腰鼓的小姑娘,随着唢呐声变换着舞步,红绸带在她们手腕间翻飞。领舞的丫头约莫十来岁,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,眼神却亮得像浸在泉水里的黑玛瑙。坐在我前排的阿姨低声跟老伴嘀咕:"这架势,倒有几分我姑奶奶当年闹社火的模样。"

现在每逢周末,古城墙根下总能看见些新鲜景象。有教传统游戏的志愿者,带着孩子们玩"跳房子""踢毽子"。有个特别机灵的小丫头,毽子在她脚上像粘了胶水,能连续踢上百来个。她奶奶坐在石墩上纳鞋底,时不时抬头瞅一眼:"慢点儿踢,当心崴了脚。"可嘴角的笑纹却藏也藏不住。

这些天我常想,或许所谓濮阳趣玩女童的精髓,就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游戏里。当小姑娘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唱起"编花篮",当羊角辫随着跳皮筋的节奏上下飞舞,当五彩的毽子在晨光里划出优美的弧线——这些鲜活的画面,比任何书本都更能让人读懂这片土地的温度。

昨儿傍晚我又路过老茶馆,听见两位下象棋的大爷在感慨:"现在商场里那些电动玩具,到底不如咱们土生土长的玩法有意思。"其中一位说着说着就比划起来:"你看丫头们耍石子儿时那专注劲儿,多像在练功夫?"这话引得旁边看报的中年人也加入闲聊:"可不是嘛,我家闺女自从学了翻花绳,做作业都比以前坐得住了。"

暮色渐渐染红窗棂时,我望见不远处的小广场上,又有几个放学归来的女孩放下书包,从兜里掏出彩色的橡皮筋。她们轻盈的身影在夕阳里跳动,像极了正在练习飞翔的雏鸟。或许要不了几年,这些丫头也会成为母亲,把皮筋交到下一代手中,那时她们会不会也想起某个初夏的黄昏,想起空气里飘着的槐花香,想起手腕上旋转的彩色皮筋呢?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