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安品茶上课,大安茶道研习课程
走进大安品茶上课的教室,一股清雅的茶香就飘了过来。木质长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具,从白瓷盖碗到紫砂壶,每件都透着温润的光泽。老师是个穿着棉麻衫的中年人,他正不紧不慢地往壶里注水,热气袅袅升起,像把整个房间都带慢了半拍。
“很多人觉得泡茶就是倒水,”老师端起茶杯轻轻转动,“但其实水温差一度,茶叶舒展的姿态就不同。”他让我们凑近看壶中起伏的茶叶,原本蜷缩的叶片正缓缓打开,像刚睡醒伸懒腰似的。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忍不住感叹:“我平时泡茶都是抓把茶叶扔杯里,开水一冲完事,哪想过还有这些门道。”
茶香里的慢时光
实操环节最有意思。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温杯烫盏,手指碰到微热的瓷杯时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——不只是清洁,更是让茶具记住温度。轮到自己注水时,手腕总控制不好力度,水柱忽粗忽细,老师走过来轻托我的手腕:“别跟浇水似的,要想象是在描眉毛。”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,气氛顿时轻松起来。
当我终于泡出第一道茶汤,澄亮的琥珀色在瓷杯里荡漾,心里莫名升起成就感。同桌互相品尝彼此的作品,有人泡的茶带着淡淡的蜜香,有人则泡出了清冽的山泉味。原来同样的茶叶,在不同人手里真的会呈现不同的性格。
茶歇时和学员们聊天,发现大家来参加大安茶道研习课程的理由五花八门。有个年轻程序员说整天对着代码,需要找个让大脑停下来的方式;退休的赵阿姨则是想找回小时候看祖父喝茶的记忆。不过殊途同归,坐在这里的每个人,都在寻找某种离开手机屏幕的真实触感。
从手法到心法
课程后半段开始讲茶的历史。老师说起唐代煮茶要加盐,宋代点茶像打奶泡,这些故事比想象中有趣得多。最打动我的是他演示宋代点茶时,茶筅击打茶汤发出的沙沙声,像春雨落在竹林里。“古人喝茶可比我们会玩,”他笑道,“现在流行的咖啡拉花,咱们老祖宗一千年前就玩腻了。”
随着大安品茶上课的深入,我渐渐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,其实是在搭建某种仪式感。比如出汤前要顺时针绕叁圈,不是为了故弄玄虚,而是让茶汤浓度均匀。这些细节堆迭起来,让人不由自主地专注当下——毕竟手捧滚烫的茶壶,确实没功夫胡思乱想。
临走时老师送我们每人一小包凤凰单丛,嘱咐要在一周内喝完:“好茶不像红酒,它等不起人。”我带着满身茶香走出教室,夜色已浓,但心情却像被茶汤洗涤过般清朗。这套大安茶道研习课程给我的不仅是泡茶技巧,更像在喧嚣城市里找到个透气孔。现在每当我在家摆开茶席,都会想起教室里那缕始终萦绕的茶香,它提醒着生活本该有的温度与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