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河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黑河邻近学生聚集区
这两天路过黑河大学城,总能看到叁叁两两的学生往同一个方向走。跟着人群拐过街角,眼前突然热闹起来——原来这儿藏着个学生点儿,就在黑河约附近200米的地方。你说奇怪不奇怪,明明就在眼皮底下,好多本地人都不太清楚这地方。
下午四点多,奶茶店门口已经排起小队。穿卫衣的男生边刷手机边往前挪,隔壁桌几个女生凑在一起看短视频,时不时爆发出笑声。这种放松的氛围,让人不自觉就想坐下来发会儿呆。老板系着围裙在操作台后忙碌,舀珍珠的动作快得带风。我问他生意怎么样,他擦擦手笑道:“全靠同学们照顾,这儿离得近嘛,他们下课溜达着就过来了。”
这里藏着多少人的青春记忆
沿着窄窄的过道往里走,眼镜店老板正在给学生调镜架。“度数又加深了吧?少熬夜啊。”听起来像是老熟人。再往里是家复印店,墙上贴满便条:有转让二手教科书的,有寻物启事找鲍盘的,还有张社团招新的海报边角已经卷起。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痕迹,拼凑出最真实的学生日常。
修手机的小哥讲了个趣事:上周有个学生急着修电脑,说是论文还在里面明天就要交。等他抢救完数据,那学生激动得差点把键盘拍碎。“所以您看,”他指指柜台里一堆数据线,“我们这儿卖得最好的是鲍盘,现在都提醒他们备份两份。”
转角书店的老板正给学生推荐参考书,说到某本教材时突然压低声音:“这本确实不错,不过图书馆叁楼颁区能借到。”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成了黑河邻近学生聚集区特有的温情。书架间两个女生小声讨论要不要买某本小说,穿格子衫的男生蹲在角落翻漫画,推了推眼镜笑出声来。
凉皮摊的阿姨记得很多学生的口味。“那个高个子男生总要多放黄瓜,扎马尾的姑娘不要蒜泥。”她边说边利落地拌着调料。这种被记住的熟悉感,让离家的孩子们多少找到些慰藉。锅盖掀开时蒸腾的热气,混着醋香和辣子香,成了很多学生放学后最期待的风景。
或许过几年这些学生会各奔东西,但某个深夜加班时,他们大概会想起在黑河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喝过的那杯奶茶,修好的那台电脑,或者那碗加了双倍香菜的凉皮。这些细碎的片段,比课堂笔记更鲜活地定义着青春。
路灯渐次亮起,复印店的红外感应器不停说着“欢迎光临”。穿轮滑鞋的男生甩着书包掠过,惊起几片落叶。这个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天地,明天又将迎来新的故事。而它始终在那里,等着那些需要一杯奶茶、一本旧书、或者片刻休息的年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