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峪关700元3小时不限次数品茶,嘉峪关叁小时七百元品茶畅享
嘉峪关700元3小时不限次数品茶这件事,最近在朋友圈里传得挺热闹。说实话,刚听到这个价格时,我手里的保温杯都晃了晃——这得是什么神仙茶汤才能值这个价?趁着周末有空,我决定亲自去探个究竟。
推开茶室木门的瞬间
茶馆藏在关城景区旁的老巷里,青砖灰瓦透着西北特有的沧桑。穿棉麻褂子的茶艺师正在烫杯,见人来也不急着招呼,等把紫砂壶里第一泡的水沥干了才抬头:“叁位里边请,咱们这儿是按时段算的,叁小时七百。”
木托盘端上来时我数了数,整整十二个白瓷罐子。茶艺师用银匙拨弄着茶叶解释:“滇红金针配荒漠蜂蜜是特色,正山小种能兑玫瑰花酱,您要试冻顶乌龙配枣花蜜也行。”她手腕一转注入沸水,茶汤在玻璃公道杯里漾出琥珀光,“不限次数的意思,是能把所有品类都尝遍。”
隔壁桌几个广东客人在喝二十年普洱,带着茶渍的建水陶罐已经续了五遍水。他们用粤语夹杂普通话比划:“在深圳喝单丛按克算钱,这里能把舌头喝出花来。”穿冲锋衣的大叔掏出手机拍茶点——嵌着葡萄干的西北馍片,雕成骆驼模样的红枣糕,倒是和窗外夯土长城呼应成趣。
茶香里的时间魔法
第二泡茶选了本地产的锁阳茶,深褐色茶汤带着药香。茶艺师往陶炉里添炭火时说起往事:“早年驼队过嘉峪关,都用茶砖换哈密瓜。”她指着墙上的旧地图,“现在人开车两小时就能从酒泉过来,反倒愿意花叁小时坐着慢慢喝。”
穿汉服的姑娘在斜对面摆弄茶筅,抹茶粉是特意从西安带来的。她打泡沫时碎发扫过脸颊:“在城墙根下点茶特别有感觉,好像能听见丝绸之路的驼铃声。”说罢小心捧起天目盏,碧绿茶沫沿着盏壁缓缓下沉。
我发现每桌客人都有自己的节奏。一家叁口围着茶桌玩飞花令,每输一轮就集体举杯;独坐的老先生盯着茶海里的水纹,偶尔在笔记本记两笔;最热闹的是临窗那桌,七八个年轻人传着喝不同茶汤,像在举办微型茶叶品鉴会。
茶艺师来添水时笑道:“有人专程为拍照来,最后却认真研究起茶叶脉络。叁小时说长不长,但足够让浮躁心思沉下来。”她掀开钧瓷罐让我闻冷泡茶,月光白混着野菊花的香气,竟真带着大漠夜风的凉意。
当夕阳给烽火台镀上金边时,我的盖碗里正飘着第六种茶香。账房先生过来送茶点时提起,有些客人现在每月固定来“充茶电”,甚至能准确说出不同批次茶叶的差异。窗外传来驼队归营的铃铛声,瓷杯里映出的晚霞,比品茶前那杯更浓艳几分。
离开时茶室亮起灯笼,新来的客人正在咨询清明前的龙井。我捏着被茶气浸透的缴费单突然明白,这七百元买的不仅是嘉峪关叁小时七百元品茶畅享,更像在时光长城里租了个垛口,让现代人暂时逃离秒针追赶的喘息片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