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源100米内学生约,河源百米学生相约
这两天刷手机,总能看到“河源100米内学生约”这个话题在本地论坛里飘着。说来也挺有意思,现在学生们的社交方式,真是和我们那时候大不相同了。
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,想约同学一起写作业或者打球,得挨个儿打电话,或者干脆骑车跑到人家楼下喊一嗓子。现在呢?手指在屏幕上划拉几下,一条“河源百米学生相约”的消息发出去了,附近百来米的同学立马就能收到。这效率,真是没得说。
百米之内,缘分之外
我特意问了个正在读高中的表弟。他一边盯着手机,一边头也不抬地跟我说:“哥,这你就不懂了吧?我们这叫精准社交。”他给我看他的手机界面,果然,地图上闪烁着不少小光点,每个都代表着一个可能的学习伙伴或球友。“你看,想找个人一起去图书馆,设定个100米范围,马上就能找到人。省时省力,还不会打扰到离得远的同学。”
这话听着在理,但细想之下,又觉得哪里不太对。距离确实是近了,可这种“河源100米内学生约”的模式,会不会让大家的社交圈子也变得只有百米见方呢?表弟却觉得我多虑了:“又不是只和这100米内的人玩,关键是方便嘛。再说了,住得近的同学,本来就更可能成为好朋友啊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,邻居家的孩子确实是我们最固定的玩伴。这么看来,这种相约方式,不过是给传统的“邻里社交”穿了件数字外套而已。
不过,这种方式的流行,确实悄悄改变着学生们的相处模式。有个同学告诉我,他们班现在自发形成了好几个“百米小圈子”。住校生约着一起去食堂,走读生相约回家顺路买奶茶。看似随意的“河源百米学生相约”,不知不觉中织成了一张张细密的关系网。
我在想啊,这种变化到底是好是坏?从积极的一面看,它确实让学生们的社交更高效了。不用担心约了人结果对方因为路途遥远而爽约,也不会因为找不到伴而放弃想做的事。但从另一方面说,太过依赖这种地理上的接近,会不会让我们失去认识“百米之外”那些有趣灵魂的机会呢?
看着表弟和他的同学们熟练地使用着这种相约方式,我倒觉得没必要急着下结论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社交语言,重要的是在使用工具的同时,不被工具限定住自己的视野。毕竟,真正的友谊和陪伴,从来不只是百米之内的事。
也许下次再看到“河源100米内学生约”这样的消息时,我们该想想的是,如何让这种便利成为拓展社交的起点,而不是终点。毕竟,百米之内能遇到的是邻居,百米之外,可能遇到的是另一个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