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封同城饮茶,登封本地茶聚相约
周末清晨,老张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:"老城墙根新开了家茶馆,今儿个有批不错的信阳毛尖,谁得空来坐坐?"不到十分钟,五六条回复叮叮当当响起来。这种随性的邀约,在我们这群登封茶友间早已是家常便饭。
说起登封同城饮茶,最早还是几个常去少林寺旁茶叶店的老茶客发起的。起初就是碰上了点点头,后来干脆建了个群,谁发现好茶座就在群里吆喝一声。没想到叁年过去,这个松散的小组织竟发展到两百多人,教师、司机、退休干部、茶艺师,各行各业的人因茶相聚。
茶香里的市井百态
常去的几家茶馆各有特色。嵩阳书院对面的"书院茶舍"清幽雅致,适合安静品茗;中岳大街拐角的老茶馆总是热闹,老板收藏了各式紫砂壶,每次去都能听他说段新故事。最妙的是这些地方总能遇见熟人——上周就在茶馆碰见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,两人就着一壶陈年普洱,从午后聊到华灯初上。
记得有回下大雨,本来约好的茶聚以为要冷场,结果推门进去,七八个人正围着炭炉烤红薯呢。水壶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茶香混着薯香,那场面比晴天还温暖。茶馆李老板笑着说:"咱们登封人喝茶,喝的是这份随性。"
这种登封本地茶聚相约的随意劲儿,反倒让每次相聚都充满惊喜。不像正式的茶会要讲究流程,在这里,你可以安静地看一下午书,也可以加入邻桌对于茶叶的闲聊。新茶友刚开始还拘谨,两叁回下来就能自然地分享自己带的茶叶了。
舌尖上的登封记忆
春天的碧螺春,夏天的菊花茶,秋天的铁观音,冬天的熟普洱——在一次次登封同城饮茶中,我们不仅尝遍了各地名茶,还意外地挖掘出本地的饮茶记忆。太室山脚下有位老奶奶做的柿叶茶,清热降火;嵩山野生金银花配冰糖,成了夏天最受欢迎的消暑饮品。
茶点也很有本地特色。中岳庙会上的芝麻糖,嵩阳路那家老字号的山楂糕,都是茶桌上的常客。这些看似普通的茶点,配上新茶,竟能吃出意想不到的滋味。茶客老刘有句口头禅:"好茶配好点心,好比少林功夫配嵩山,相得益彰。"
最让我感动的是,通过这个登封本地茶聚相约的平台,很多年轻人开始接触茶文化。95后小赵说,原来觉得喝茶是老人家的事,现在才发现,周末下午在茶馆里放松身心,比在网吧打游戏舒服多了。
上个月我们还在嵩山脚下办了次户外茶会。简单铺开茶席,用山泉水泡茶,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,那一刻突然明白——登封同城饮茶的魅力,不仅在于茶本身,更在于这份共享的时光。
如今走在登封街头,随便钻进一家茶馆,都可能遇见熟识的茶友。不需要太多客套,自然地添个杯子,就能加入一场轻松的谈话。这种因茶而生的情谊,让这座小城变得更加温暖亲切。明天又是周末,不知道这次群里会发出怎样的邀约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