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谓
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?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我愣了半天。东阳大学城附近那些零零散散的自建公寓,灰扑扑的外墙,密密麻麻的窗户,远远看过去,还真有点像战争片里的那种建筑。这名字起得,既形象又带着点学生特有的调侃味道。你说它是贬义吧,倒也不全是,更多是一种无奈的自嘲。住在里面的,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。
为什么学生们会扎堆住在这儿?答案很简单:便宜,方便。学校宿舍四人间、六人间,想有点个人空间太难了。考研的、谈恋爱的、或者单纯就是想自己清静点的,手里有点闲钱,就跑到学校周边租这么一间小屋子。这些楼大多是由村民的自建房加盖而成,层数不高,但房间挤得很密,一栋楼能塞下不少人。久而久之,这片区域就形成了独特的租住生态。
走进任何一栋这样的“炮楼”,格局都差不多。一条狭长的走廊,两边是密密麻麻的房门,像火车卧铺车厢。房间不大,通常就是个十来平的单间,卫生间可能还是公用的。隔音效果嘛,基本靠默契。有时候隔壁看球赛欢呼,你都能听清他支持的是哪个队。但就是这么个地方,却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。
生活里的烟火气
白天这里静悄悄的,学生们都去上课了。可一到傍晚,整个区域就活了过来。楼下的小吃摊开始冒出香气,炒饭、炸串、麻辣烫,应有尽有。穿着睡衣拖鞋的学生叁叁两两地下楼觅食,碰到熟人还会打个招呼:“你也住这栋啊?”那种感觉,有点像大学校园的延伸,但又更自由,更接地气。
这些被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群,构成了大学城周边特有的生活图景。除了住,这里还催生了一系列配套服务:打印店、小超市、二手书店,甚至连理发店都专门推出了“学生特价”。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转,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。你说它乱吧,确实比不上正规小区规范;但你说它不方便,那绝对是假话。下楼走两步,生活所需基本都能解决。
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就在这么一栋楼里住了两年。他说最喜欢的是夏天的夜晚,几个同学凑钱买点啤酒烧烤,就在楼顶天台上坐着聊天。看着远处教学楼的灯光,近处城中村的烟火,那种感觉特别真实。当然,他也抱怨过半夜被情侣吵架吵醒,或者网络突然断掉的糟心事。但这些,似乎都成了这段经历的一部分。
其实想想,这样的居住形态在很多大学城周边都能看到。只是东阳大学城这边的房子外形特别,才得了“炮楼”这么个外号。在别的学校周边,可能有“鸽子笼”、“蜂窝楼”之类的叫法,说的都是类似的学生聚居区。这些地方条件说不上多好,租金却一年年往上涨,但总是不缺租客。毕竟,对学生们来说,这里代表着踏入社会前最后一段自由时光。
现在偶尔路过那片区域,还能看到阳台上晾着的衣服,窗口透出的灯光。新的一批学生来了,又走了,“炮楼”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它可能不是理想的住所,却是很多人青春记忆里绕不开的一个地方。这种独特的租住形态,或许会随着城市发展慢慢改变,但至少现在,它依然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,真实地存在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