涟源学院外援女,涟源学院外来女生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跟老同学聊天,他突然问我:“你们学校那些外援女,现在怎么样了?”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,他说的是我们涟源学院那几个从外地来的女生。
这事儿得从头说起。我们学校位置比较偏,每年招生的时候,总要在周边县市多做些宣传。去年招进来的学生里,确实有几个是从邻省过来的。这些女生刚来的时候,那叫一个不适应啊。有个叫小林的姑娘跟我说,她第一天到食堂,看着窗口里的菜直发愁:“这都是些什么呀?跟我们那儿的味道完全不一样。”
生活里的那些小插曲
其实要说这些外来女生在学校的日子,真是一言难尽。她们得适应新的环境,新的饮食,还得学着听懂本地的方言。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,老师用本地话开了个玩笑,全班都笑了,就她们几个面面相觑,完全不知道笑点在哪。后来还是同桌给翻译了一下,她们才恍然大悟。
不过这些姑娘也挺有意思的。她们会给我们讲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,还会带来些当地的特产。小林就经常从家里带一种自制的腌菜,分给宿舍的同学们尝。别说,那味道确实特别,刚开始可能不太习惯,但吃了几次之后,居然还挺上头的。
要说她们遇到的最大困难,可能还是想家。有个周末晚上,我路过自习室,看见小林一个人坐在角落里,眼睛红红的。她说刚跟家里通完视频,妈妈做了她最爱吃的菜,她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。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这些外来女生真的挺不容易的。
不过这些困难似乎也让她们成长得更快。才一个学期过去,我就发现这些外来女生已经能和本地同学打成一片了。她们学会了当地方言,知道哪家小店的味道最正宗,甚至连穿衣风格都和本地女生越来越像了。有时候在校园里遇到,要是不开口说话,还真分不出谁是本地生谁是外地生。
最近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。这些涟源学院的外来女生,居然开始反过来影响本地同学了。她们组织了一个文化交流社,每周五晚上在活动室聚会,教大家做自己家乡的手工艺品。上次我去看的时候,里面坐得满满当当,连窗外都站着人在围观。
说实在的,我现在觉得这些外援女这个词用得不太恰当。她们不是什么“外援”,而是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一份子。就像小林说的:“刚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外人,现在感觉这里就是第二个家。”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,也许这就是成长吧,无论在什么地方,只要用心去感受,用时间去沉淀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最近学校要举办文化节,这些女生正在准备一个特别的节目,说是要把各自家乡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。我挺期待看到她们的表演的,相信那一定会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。毕竟,这些姑娘们最懂得怎么把不同的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