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安品茶工作室,高安茶室品茗雅集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05:46 来源:原创内容

高安品茶工作室最近在朋友圈挺火的,那天路过时看到木质招牌上刻着“高安茶室品茗雅集”几个字,脚步就不自觉停下了。说来也怪,明明隔壁就是喧闹的商圈,这里却像被时光单独隔开的小世界。

推门时铃铛轻响,穿棉麻裙的茶艺师正俯身烫壶。她没急着招呼客人,倒是先往我手里塞了杯温热的熟普:“外面风大,先暖暖。”茶汤入口顺滑得像丝绸,带着枣香往喉咙里淌。这种不刻意营造的妥帖,倒比那些喊着“大师茶”“古树茶”的店更让人放松。

茶席上的意外收获

临窗的茶桌旁,几个年轻人围坐着摆弄盖碗。穿格纹衬衫的男生第叁次注水时用力过猛,茶水险些漫过茶海,旁边戴贝雷帽的姑娘笑着接过茶壶:“你看,水流要像毛笔描边——”她手腕轻悬,琥珀色的水柱稳稳落入杯中,激起的茶香扑了满桌。

原来这是高安品茶工作室每周固定的茶会,来的多是熟客。戴竹编戒指的茶艺师偶尔路过指点两句,更多时候任由大家自由发挥。有人带着武夷山淘来的老丛水仙,有人分享潮州手拉壶的使用窍门,穿校服的中学生竟能准确分辨出不同年份白牡丹的毫香差异。

紫砂壶嘴飘出的白雾里,听见有人在聊茶点搭配。穿亚麻衫的阿姨带来自制的桂花冻,甜韵恰好衬托着凤凰单丛的山野气息。她说年轻时总追求名贵茶叶,现在反倒更在意“茶与人相处的节奏”。

藏在细节里的功夫

第二次去时恰逢雨天,茶艺师正在调整博古架上的茶器陈列。她边擦拭建水边解释:“梅雨季湿度大,陶壶要摆在通风处,瓷罐里的岩茶得加道密封。”转身取茶时,我注意到她永远用茶夹取茶则,连擦拭茶巾的折迭方式都带着某种韵律。

水将沸未沸的间隙,她突然提起柜角那饼九十年代老生普的来历。当年收茶时遇上连阴雨,老师傅们连夜生炭火控温烘茶,说着掀开棉纸给我看茶饼背面细密的虫眼:“这些茶虫最识货,专挑好料子啃,反倒成了天然陈化标识。”

窗外雨声渐密,她往钧瓷杯里斟茶时突然笑道:“现在很多人把喝茶弄得像考试,其实哪用记那么多术语。就像这泡冰岛,你只要觉得喉间有凉丝丝的回甘,那就是喝懂了。”

后来见过深夜来讨茶醒神的代驾司机,也遇过带着茶经手抄本来讨论版本的老先生。高安茶室品茗雅集从不设门槛,穿西装打领带的和穿拖鞋遛狗的都挤在同一张茶桌前。有次看见两个小姑娘对着茶筅发愁,茶艺师便教她们用打蛋器代替工具点茶,抹茶粉在碗里泛起碧浪时,满屋子都是清脆的笑声。

最近再去发现多了面心愿墙,便签纸上歪歪扭扭写着“希望学会给奶奶泡工夫茶”“求推荐适合配绿豆糕的茶”。茶艺师正在给新到的太平猴魁换罐子,晨光透过木格窗落在她微卷的发梢。那些装在陶瓷罐里的故事,仿佛也跟着飘散的茶香,慢慢渗进每个过客的日常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