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忠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,标题写着“吴忠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。当时我正刷着手机,手指一下就停住了——现在的小孩都开始做这种生意了?
仔细看了帖子内容才恍然大悟。原来是个初叁学生把自己的手机号挂上网,注明支付100块就能获得叁小时陪聊服务。下面跟帖说什么的都有,有人觉得这孩子有商业头脑,也有人担心耽误学习。说实话,我第一反应也是皱眉,这不胡闹吗?
藏在通话背后的故事
出于好奇,我辗转联系到了这位小老板。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带着变声期的沙哑,但说话条理特别清楚。“刚开始就是帮同学疏导心情,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“后来发现好多人需要倾听,就试着收了点费。”
他告诉我,这学期刚开学那会儿,班上有两个同学因为家庭问题情绪低落。他经常在放学后陪他们打电话,一聊就是个把小时。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,同学都说和他聊完心里轻松多了。后来经人提议,才想到用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这种方式,既能帮助更多人,又能挣点零花钱。
“定价100块也是有讲究的,”他认真解释,“太便宜了人家觉得你不专业,太贵了同学又负担不起。这个价位刚好能筛掉纯粹闹着玩的人,也能让找我聊天的人更珍惜这段对话。”
意想不到的来电者
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客户群体。本以为都是同龄学生,结果他说还有上班族和全职妈妈。“有个阿姨每次和丈夫吵架都会打来,她说和我聊天能想起自己初中时单纯的心态。”说到这里他顿了顿,“其实很多时候,人家需要的不是建议,就是个能安静听他们说话的人。”
我问他怎么平衡学习和“工作”。他笑说现在每周只接两单,都安排在周末。通话前会简单了解对方想聊的方向,有时候是学习压力,有时候是人际关系,偶尔还会遇到咨询青春期烦恼的初中生家长。
这种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服务渐渐打出了名气。附近学校有些同学也开始模仿,不过他说自己不太担心竞争。“每个人倾听的方式都不一样,重要的是真诚。”
换个角度看问题
挂了电话我想了很久。这事儿要放在以前,肯定被当成不务正业。但现在看,孩子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,既锻炼了沟通能力,又解决了部分人的情感需求,似乎也没什么不好。
想起我们初中时,哪有这么多烦恼?现在的小孩要面对的压力确实复杂多了。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倾听和理解,有时候比大人的说教管用得多。当然啦,时间管理很重要,不能本末倒置。
隔壁张老师知道这事后倒是挺开明:“只要不影响学习,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实践?比整天抱着手机打游戏强多了。”
现在这年头,新鲜事真是一桩接一桩。说不定哪天,这种倾听服务会成为年轻人中间的新潮流呢。不过话说回来,无论形式怎么变,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,永远是那份愿意倾听的耐心和被理解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