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沧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通话叁小时收费五百
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。我一个在临沧教书的同学前几天跟我吐槽,说他们学校有个初叁学生,为了跟同学讨论数学题,居然用家长手机打了叁个小时电话,结果月底话费单出来,足足扣了五百多块钱。家长拿着账单找到学校,老师同学都傻眼了。
你可能会觉得,现在不都是微信视频随便打吗?怎么还能花这么多钱?原来这孩子老家在深山里,暑假回去看爷爷奶奶。那边信号特别差,微信根本连不上,只能打传统电话。偏偏他又选了那种没有长途套餐的卡,跨市通话一分钟两块八,叁个小时算下来可不就是五百多嘛。
这事儿背后藏着啥
说实话,我刚听说这个临沧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时候,第一反应也是“太夸张了吧”。但仔细想想,现在很多家长都习惯了月付套餐,根本不会特意去了解具体资费。这孩子也是着急问作业,压根没想到电话费会这么吓人。
我那个教师同学说,后来他们特地开了个班会,让学生们都回家问问自己家的手机套餐。结果挺让人吃惊的,班上四十个学生,竟然有叁十多个完全不清楚家里手机卡的收费方式。有个学生更逗,说他一直以为话费就像自来水,用多少交多少,从来不知道还有“套餐”这回事。
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在县城看到的场景。很多留守老人用的都是最便宜的老年机,孩子们在外打工,打电话回家时老人总说“别打太久,费钱”。其实现在很多套餐已经包含免费通话了,但老人们不懂,还在为几毛钱一分钟的精打细算。
说到学生通话叁小时收费五百这个事,倒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。现在孩子们对金钱的概念确实有点模糊了。都是扫码支付,都是自动扣费,他们很少有机会亲手数着现金去交话费。要是真看到五张百元大钞摆在面前,可能才会意识到这叁个小时电话的分量。
后来学校想了个办法,组织同学们做了个话费调查。让大家回家翻翻最近叁个月的话费单,看看钱都花在哪儿了。有个学生回来特别惊讶地说,他妈妈每个月都要交二十多的彩铃费,可他们家根本没人听彩铃。还有个学生发现,他爸爸每个月都会订购某个新闻资讯包,其实那个新闻础笔笔本来就是免费的。
这事儿在家长群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。有个家长说,经过这次才发现,她家套餐里包含的500分钟通话,每个月连50分钟都用不到,却要多交几十块钱。另一个家长更精明,马上打电话给运营商,把套餐换成了更便宜的,每个月能省下小一百。
说到学生通话叁小时收费五百,最让我感慨的是,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,可很多基本的消费常识反而被忽略了。就像那个打电话的初中生,他能用手机解复杂的数学题,却不知道打听长途电话要多少钱。这提醒我们,是不是该在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实用的常识?
我同学说,现在他们学校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“生活小课堂”,请通信公司的人来讲讲怎么选套餐,请银行的人来教教怎么辨认真假钞票。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,因为这些知识马上就能用上。有个学生现学现用,回家就帮爷爷奶奶取消了那个根本用不上的手机报业务,一个月省下八块钱。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会觉得,五百块钱的事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?但我觉得,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,最能培养孩子们对金钱的概念。毕竟,谁都不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因为不懂这些,闹出更大的麻烦来。
现在那个打长途电话的学生,已经成了班里的“话费小专家”。他特意去研究了各大运营商的资费标准,还做了个对比表格。上次学校开家长会,他站在讲台上给叔叔阿姨们讲解怎么选择最划算的套餐,说得头头是道。你看,有时候吃亏还真能变成好事。
这事过去两个月了,但留给我的思考还挺多的。我们现在是不是太依赖“自动”了?自动扣费、自动续约、自动升级...方便是方便,但人也容易变得麻木。偶尔停下来算算账,看看钱都花在哪儿了,说不定会有意外的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