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西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香时光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7:50:58 来源:原创内容

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,照在讲台旁那个冒着热气的小茶壶上。李老师像往常一样,边烫洗茶杯边对前排同学说:"今天咱们尝点不一样的,这是我家后山采的老树茶。"茶香随着热气在教室里飘散,原本埋头预习的同学们都不自觉地抬起了头。

这样的场景在鸡西的这所中学里早已不足为奇。叁年前,李老师第一次带着茶具来上课时,还有人觉得这是不务正业。可现在,每周两次的茶文化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时光。教室后排的置物架上,整齐摆放着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各式茶叶罐,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茶叶博物馆。

茶香里的化学反应

有意思的是,这茶香还真让课堂变得不一样了。上周化学课讲到茶多酚时,李老师直接现场泡了叁杯不同发酵程度的茶。看着茶汤颜色从浅黄逐渐变成红褐,再尝着嘴里从清香到醇厚的变化,那个平时总在化学课上打瞌睡的小王居然第一个举手提问:"老师,是不是发酵程度越高,茶多酚含量就越少?"

隔壁班的张老师听说后,也在历史课上玩起了新花样。讲到茶马古道时,她特意准备了酥油茶和普洱茶,让学生们体验古人长途跋涉时的饮品。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孩子小刘抿了一口酥油茶,皱着脸说:"这味道好特别啊!古代商队整天喝这个吗?"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笑声。

说来也怪,自从课堂飘起茶香,同学们上课的眼神都亮了不少。也许是因为手里捧着暖暖的茶杯,也许是因为这种轻松的氛围让人更敢开口说话。就连最枯燥的古文课,当大家一边品着清茶一边朗读《茶经》时,那些拗口的句子好像也变得亲切起来。

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些年轻人对茶的理解远不止于味道。他们会为了搞清楚某种茶的来历去翻地理书,会好奇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,甚至开始研究起了茶具背后的工艺美术。有个学生上周还兴奋地告诉我,他发现唐代诗人卢仝的《七碗茶诗》里居然藏着这么多人生哲理。
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家长一开始都理解。记得有位家长直接找到校长办公室,担心这样会耽误学习。结果他的孩子当场泡了杯茶,从茶叶的历史讲到冲泡技巧,还把茶文化和课堂知识串联得头头是道。那位家长端着茶杯愣了半天,最后嘟囔着:"这茶确实比打游戏强多了..."

现在走在校园里,经常能看见叁五个学生围坐在石桌旁,安安静静地品茶聊天。他们可能讨论刚学的物理题,也可能分享最近读的书,但手里总少不了那个小小的茶杯。这种场景让人忍不住想,也许教育的本质,就是在这种轻松自然的氛围里悄然发生的。

窗外传来下课铃声,同学们小心地收拾着茶具。那个总爱迟到的男生今天特意提早来了十分钟,就为了能帮老师准备茶水。看着他专注地擦拭茶盘的样子,我突然觉得,这袅袅茶香里浸润的,不仅是知识的滋味,更是成长的温度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