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阳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邻近街巷相似价位
街灯下的寻常光景
傍晚的莱阳火车站总是热闹的,出站口涌出拖着行李箱的旅客,接站的人举着牌子张望。我习惯性地绕过正门,往西边那条老巷子走。巷口修鞋匠低头敲打着鞋跟,空气中飘着铁锤与皮料碰撞的闷响。
“老板,捎一段?”穿深蓝夹克的中年男人从墙角阴影里踱出来,声音带着当地特有的卷舌音。我摆摆手,他也不纠缠,转身又隐回暗处。这样的问话在这条巷子里很常见,大家都心照不宣。
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老板娘正把晾在外面的旧书搬回屋内。我顺手帮她把几本厚重的辞海搬上门槛,她笑着用围裙擦手:“总这么客气。今天刚到几本讲本地风物的小册子,要不要看看?”
结账时我顺口问起巷子里的生意,她压低声音:“都差不多,往里面走几步,那些小旅馆门口,也基本是这个数。”她说的“这个数”,指的是这一带约定俗成的价格——帮忙搬运行李、指路带路或者别的什么临时服务,往往都是两百块左右。
其实不光是火车站旁边的主巷,穿过两个路口,那些更窄的巷子里情况也相似。我上周叁在邻近的和平路上就遇到过类似情况,当时有个小伙子主动帮我抬沉重的纸箱上五楼,事后我递过去两百块钱,他很自然地收下了。
这些看似随意的交易,背后是种微妙的默契。既不会明码标价地写在牌子上,又不会讨价还价。就像巷子口那家面馆,从来不写“牛肉面20元”,但熟客都知道,点一碗面就是这个价钱。
夜幕完全落下时,巷子里的灯光渐次亮起。那家叫“老地方”的家庭旅馆门口,有个女人正在晾衣服。看见我走过,她停下动作,捋了捋垂到眼前的头发:“要住宿吗?单间还剩最后一间。”
我摇摇头,继续往前走。身后传来她收拾晾衣架的声音,还有隐隐约约的电视声。这种生活的质感,是火车站前宽敞马路上的连锁酒店感受不到的。
在这片老城区,很多事都是靠这种不言自明的规矩运行着。修自行车的师傅知道补胎该收多少,卖糖炒栗子的大娘知道装满满一纸袋该称多少斤两。而提供各种临时服务的人们,也心里有杆秤。
我又想起上个月在邻近街巷遇到的那个老大爷。他坐在小马扎上,面前摆着“修补锅具”的牌子。我问他补个铝锅多少钱,他伸出两个手指:“二十。”我开玩笑说还以为要两百呢,他哈哈一笑:“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价码。”这句话说得含糊,却让人若有所思。
走出巷子时,火车站的大钟刚好敲响八下。回头望去,那些昏黄的灯光在夜色里连成一片,像这条巷子的呼吸,平稳,缓慢,带着某种古老的节奏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里又会开始新一天的循环,而那个不成文的价位,恐怕还会继续存在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