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阳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莱阳洗脚店为何光说不练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3:13:24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路过莱阳几条主干道,总能看到足浴店的霓虹灯招牌闪烁不停。有意思的是,不少店铺明明挂着“开业大酬宾”的横幅,玻璃门却紧紧关着。透过雾气朦胧的玻璃往里瞧,装修倒是挺像样,可就是看不见半个服务员。这种情况见多了,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:这些店到底在搞什么名堂?

记得上个月在城东看到一家新开的“悦足坊”,门头做得那叫一个气派。开业那天还请了舞狮队,围观的大爷大妈把半条街都堵住了。可这热闹劲儿还没持续叁天,再去时就发现卷帘门拉下来一半,只有个看门的大爷坐在小板凳上打盹。问起来,大爷摆摆手说:“老板去外地考察了,啥时候开门等通知吧。”

雷声大雨点小的怪现象

这种事情在莱阳还真不是个例。我特意数了数,光是今年上半年,市区打着“即将开业”旗号的足浴店就有七八家。有的在本地论坛发预告帖,有的在小区门口发优惠券,可真正按时开张的却寥寥无几。这就好比夏天打雷,光听见轰隆隆的响动,就是不见雨点子落下来。

我家楼下王婶在“养生阁”办了张预付卡,结果店没开成,押金也要不回来。每次去找人,对方总是客客气气地倒茶,然后说“正在走消防验收流程”、“员工培训延期”之类的套话。王婶气得直跺脚:“这不就是耍人玩嘛!”

仔细想想,这些店铺的操作手法还挺相似。先是造足声势,把顾客的胃口吊起来,然后就开始各种拖延。你要是追问得急了,他们能给你列出十几种理由:从设备采购遇到海关问题,到设计师突然辞职,说得有鼻子有眼的。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些借口实在经不起推敲。

藏在表象背后的门道

跟干过装修的老陈聊起这事,他倒是见怪不怪。老陈说去年给叁家足浴店做过装修,最后只有一家正常营业。“有的老板压根没打算长期经营,就是做个样子给房东看。”他点着烟说道,“现在商铺租金谈判都有讲究,先把场子撑起来,再跟房东讨价还价。”

还有个在工商局工作的朋友透露,这些店铺的注册信息也很有意思。有的明明是个体户,非要挂个连锁店的招牌;有的注册资金写得挺大,实际验资时根本对不上号。更夸张的是,某些店铺的营业执照还没批下来,宣传单就已经发得满街都是了。

说到这里,我忽然想起城南那家“足韵堂”。他们家的宣传语特别唬人,说是引进了泰国古法按摩,结果开门迎客那天,来的所谓“泰国技师”连“萨瓦迪卡”都说不好。后来被顾客识破了,经理还振振有词:“我们说的是云南傣族手法,你们听错了吧?”

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,说到底还是诚信问题。现在信息这么透明,消费者哪个不是火眼金睛?玩这种小把戏,最后砸的还是自己的招牌。

消费者的困惑与选择

经常做足疗的李大姐跟我说,她现在选店特别谨慎。“得先看看有没有老顾客,再试试师傅的手法。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新店,我都不敢轻易尝试。”她说着叹了口气,“前年在‘舒足阁’充的两千块,到现在都没消费完,店早就改行卖服装了。”

确实,这种“只吹不做”的现象伤害最大的还是普通消费者。大家挣点钱都不容易,谁愿意把钱扔进不靠谱的无底洞?而且这种事情经历多了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在慢慢消磨。现在看到新开的店铺,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怀疑:这次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?

不过话说回来,莱阳也有几家踏踏实实经营的老店。比如开了十多年的“老李足道”,门面不大,装修简单,但生意一直很红火。他家老板常说:“洗脚是个手艺活,靠的是真本事,不是花架子。”这话说得在理,顾客的脚底板最诚实,手法好不好,一次就能试出来。

走在莱阳街头,那些闪烁的霓虹灯依然在夜色里明明灭灭。只是不知道这些灯光背后,有多少是真心实意想做生意,又有多少只是在玩“空城计”。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,毕竟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,靠忽悠终究是走不远的。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,擦亮眼睛、捂紧钱包,总是不会错的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