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平学生品茶工作室,乐平学子品茶空间
路过乐平二中后面的巷子,总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。开始以为是哪家茶叶店开张了,后来才听学生说,是几个同学捣鼓的乐平学生品茶工作室。
这就有意思了。现在年轻人不都爱奶茶可乐吗?怎么还有学生泡在茶室里?带着好奇,我走进了这个藏在老居民楼里的小天地。
推开那扇玻璃门
工作室比想象中清爽。原木长桌上摆着青瓷茶具,墙上挂着毛笔写的茶诗,最醒目的是书架,一半是茶经,一半是习题册。穿校服的女生正给客人斟茶,动作不疾不徐:“这是凤凰单丛,您尝尝看。”那架势,还真像那么回事。
“怎么想起做这个?”我问。负责的张同学挠头笑笑:“起初就觉得泡茶比打游戏有意思。后来发现,静下心来注水、出汤的时候,背课文都记得快些。”
原来他们管这儿叫第二课堂——作业写累了就来泡壶茶,互相考考知识点。难怪叫乐平学子品茶空间,既是品茶的地方,也是学习的角落。
玻璃罐里装着各种茶叶,每罐贴着手写标签:安溪铁观音、武夷山大红袍、本地狗牯脑……最便宜的十块钱就能喝一杯。几个男生围坐一桌,边喝毛边茶边讨论数学题,茶杯当砚台,直接在茶盘上演算起来。
茶香里的悄悄话
周末下午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初一的小学妹忐忑地问“能不能教我用盖碗”,高叁的学长边演示边念叨:“就像冲蛋白粉,水温很重要。”他们甚至总结出“一冲二泡叁回味”的背书口诀——第一遍粗读,第二遍细品,第叁遍闭眼回忆。
有个叫李静的女孩告诉我,她以前特别害怕发言,在茶艺练习中学会了慢说话。现在上台讲笔笔罢,会先做个深呼气,就像闻茶香那样。“您看,这是不是像茶汤的金圈?”她举着玻璃公道杯,眼里有光。
他们的辅导老师偶尔会来坐坐,不检查作业,就聊聊茶叶种植的地理气候,或者茶道里的礼仪传统。历史老师说,看着他们用建盏喝宋代点茶,比在黑板上画 timeline 直观多了。
最近工作室添了新花样——用冷泡茶搭配时令水果。学生们在便签上写配方:荔枝青柠乌龙、薄荷茉莉绿。失败的作品也不浪费,干脆浇到窗台的盆栽里。那盆绿萝长得特别旺,可能是喝过太多实验品。
暮色渐沉时,茶台变成共享书桌。有人温书,有人练字,有个男生总在角落背英语,他说铁观音的兰花香能让单词记得更牢。茶壶咕嘟作响,白炽灯把影子拉得很长,这里不像奶茶店那样喧闹,倒像老茶馆般让人定心。
临走前,张同学正在小黑板上写下周主题:桂花乌龙与秋日诗词。粉笔字歪歪扭扭,但那份郑重其事的样子,让人想起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里说的“精行俭德”。也许他们泡的不只是茶叶,是把年轻的日子慢慢沏出滋味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