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品茶上课群辩辩,梅州品茶交流学习群辩辩
梅州茶友的线上小窝
最近在群里聊起这事儿,老张发了段语音:“那天要不是在梅州品茶上课群辩辩里看到阿芬分享的焙火技巧,我那锅单丛可就糟蹋了。”他这话引起不少人附和。说起来,这个叫“梅州品茶交流学习群辩辩”的地方,不知不觉成了我们这些茶友每天都要逛逛的线上茶室。
记得刚入群那会儿,我连紫砂壶开壶都要在群里问半天。群里做陶瓷生意的阿明直接发了条长语音,从清理茶垢到滋养包浆讲得明明白白,最后还补了句:“别用网上那些偏方,回头把壶整坏了心疼。”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流,在群里随处可见。上周有个妹子晒出自己泡的茶汤,马上有老师指出水温太高,手把手教她怎么控制注水节奏——这可比看教程视频管用多了。
群文件里攒着不少好东西。光凤凰单丛的香型图谱就有叁个版本,还有个整理了二十年的老茶价格走势表。不过最热闹的还是每晚八点的“每日一茶”活动,轮流由茶农、茶艺师或者资深茶客分享。有天住在雁洋镇的林叔直接在山坡上开直播,镜头里是沾着露水的茶青,他边采边讲怎么通过叶形判断采摘时机,那股带着泥土味的实在劲儿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。
当然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。上月为着传统炭焙和电焙哪个更好,两派争论了整整两天。最后还是做了一辈子茶的陈伯出来打圆场:“炭焙吃功夫,电焙稳当,看你们追求什么滋味。”这话既给了台阶下,又点明了关键。现在想来,这种争论反而让我们对工艺理解更深了。
前几天群里组织线下品鉴会,终于见到总在群里指导大家的几位老师。没想到那位对水温要求极严的“茶痴”,现实中是个笑呵呵的大叔。他带来的那泡蜜兰香,让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下来,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啜饮声。有人说这滋味让他想起小时候爷爷茶缸里的味道,大家就着这个话题,又聊起了各自与茶结缘的故事。
这个梅州品茶上课群辩辩里,没有高深莫测的茶道大师,只有实实在在的喝茶人。卖茶具的会老老实实告诉你哪款釉面容易留茶渍,种茶的就担心最近雨水太多影响香气。有时候深夜失眠,打开群聊还能看到有人在讨论某款茶的余韵,或是分享新淘到的茶壶。这种随时能找到人聊茶的感觉,就像家里永远亮着的那盏暖灯。
昨天看到新入群的小年轻问要不要买整套豪华茶具,好几个群友同时劝他先从盖碗练起。这种不约而同的默契,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梅州品茶交流学习群辩辩最珍贵的地方吧。毕竟喝茶这事,终究是要落在日常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