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山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乐山小巷情缘何处寻
乐山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这个问题突然从朋友嘴里冒出来时,我们正坐在老茶馆里打发午后时光。竹椅吱呀作响,盖碗茶飘着茉莉香,他把手机往桌上一放:“网上都说乐山巷子藏着最地道的爱情,可我逛遍了张公桥、嘉兴路,连个影子都没见着。”
我笑着抿了口茶。想起上周在板厂街遇见的场景——那对卖叶儿粑的夫妇,妻子麻利地包着糯米团,丈夫默默把蒸笼的火候调小了些。蒸汽朦胧间,他伸手擦掉她额角的汗珠,两人相视一笑,什么都没说。这算不算乐山巷子里的爱情呢?
巷弄深处的寻常光景
其实要找乐山小巷情缘何处寻,真不必刻意。就在昨天,我穿过婺嫣街那些爬满叁角梅的老墙,看见头发花白的大爷坐在门槛上修藤椅,老伴端着搪瓷杯站在旁边,时不时递个工具。“慢点拧,当心手。”她总这么念叨。大爷也不回话,只把修好的藤椅轻轻晃了晃,示意她坐下试试。这种默契,怕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磨合。
再往深里走,裁缝铺的夫妻俩一个量尺寸一个踩缝纫机,凉糕店的小两口一个打红糖浆一个撒花生碎。你说他们腼腆吧,确实从不说“爱”字;可要说他们不懂,那些自然而然的配合又比任何情话都动人。
乐山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大概就藏在清晨共同撑起雨棚时,他顺手把她往屋檐下轻推的动作里;藏在午后她给他泡的那杯茉莉花茶里,茶叶沉浮间,日子就这么过去了。
市井生活中的温情密码
黄昏时我常去滨江路散步。有对卖跷脚牛肉的夫妻让我印象特别深——妻子负责招呼客人,丈夫专注着调配那锅祖传汤底。有次客人抱怨辣椒不够,妻子刚要解释,丈夫已经舀了勺红油轻轻浇在碗边,转头对妻子眨眨眼:“咱们的规矩是汤头不改,但辣度可以调嘛。”既护住了妻子,又留住了客人。
这种乐山小巷情缘何处寻的答案,或许就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智慧里。他们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整天你侬我侬,却总在关键时刻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。就像那对在巷口卖了二十年豆腐脑的夫妻,妻子收钱找零从不出错,丈夫说那是因为“她的心思全在过日子上”。
夜幕降临,灯笼亮起。我又想起朋友那个问题。乐山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它不在网红打卡点的标语牌上,而在炊烟升起的灶台旁,在共撑一把伞的雨天里,在数十年如一日相互配合的节奏中。明天我要带朋友去王浩儿看看,据说那里有对划船送杂货的夫妇,船桨划开江水时,连波纹都是成双成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