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林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穆林车站小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3:38:04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巷

每次路过穆林火车站,我的脚步总会被那条小巷子勾住。它就那么安静地杵在车站西侧,和人来人往的主干道就隔着一排老房子,像是闹市里被遗忘的角落。说真的,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快十年,直到去年冬天为了躲雨,才第一次真正走进去。

那天雨下得突然,我没带伞,只好一头钻进那条穆林火车站小巷子。外面是哗啦啦的雨声和汽车的喇叭声,可一走进巷口,声音突然就小了一半。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了,泛着柔和的光,空气里有股潮湿的泥土味,混着谁家厨房飘出来的饭菜香。一位大爷正不紧不慢地收着晾在屋檐下的衣服,看见我躲雨,还朝我点了点头。

我这才发现,这条巷子比想象中深得多。两侧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,墙上爬满了青藤,有些窗户还是老式的木框玻璃。有户人家门口挂着鸟笼,画眉鸟在里头跳来跳去;隔壁是家裁缝铺,老太太戴着老花镜,踩缝纫机的声音嗒嗒嗒的,和雨声混在一起,怪好听的。

巷子里的烟火人间

往深处走,生活的气息更浓了。有个大叔在自家门口支了个修鞋摊,正专心给一只皮鞋上线;几个孩子不顾小雨,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笑声清脆得很;还有个大姐蹲在门口择菜,和她邻居隔着几步远拉家常。他们似乎都认识彼此,见面都会打个招呼,聊上几句。
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老街。那时候邻里之间也是这样,谁家做了好吃的,都会给隔壁端一碗。现在住在高楼里,对门住了叁年,我都不知道人家姓什么。站在这条穆林火车站小巷子里,时间好像慢了下来。你能看见生活本来的样子——不是急匆匆地赶路,而是慢慢地过日子。

雨小了些,我继续往里走。巷子并不是笔直的,有些弯弯绕绕,偶尔还有岔路。说实话,要不是知道它就在火车站旁边,我可能会以为自己走到了另一个小镇。这种空间感很有趣——明明离喧嚣只有几十米,却像是进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
快到巷尾时,我看见了一家旧书店。店面很小,书堆得满满的,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正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看书。我进去转了转,发现不少绝版的老书,价格也公道。和老板聊起来,他说这条巷子叫“车站背巷”,老居民都这么叫,地图上可找不到。

另一条相似的路

从书店出来,雨已经停了。我循着巷子另一头走出去,发现自己到了车站的背面。这里有一条更窄的小路,就是那条邻近的穆林车站小径。它比刚才的巷子还要隐蔽些,一侧是车站的老围墙,墙上满是斑驳的痕迹。

这条小径看起来走的人更少,石板缝里都长出了青草。但它同样有自己的生命力——围墙上有不知谁画的涂鸦,虽然简单,却充满童趣;路旁有棵老槐树,枝叶茂密,树下放着几张石凳,想来夏天定是个乘凉的好地方。

我沿着邻近的穆林车站小径慢慢走,心里有种特别的感觉。在这个人人都追求效率的时代,能有这样一处地方让你慢下脚步,看看身边被忽略的风景,实在是件难得的事。它不像那些被精心打造的旅游街区,没有商业化的痕迹,就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场景,却格外真实动人。

这两条小路,就像是火车站的另一面——不只是出发和到达的地方,也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它们见证了车站的变迁,也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日常。每次列车进站的轰鸣声传到这里,已经变得低沉而遥远,成了这条巷子和这条小径的背景音。

从那以后,我养成了个习惯——每次从穆林火车站下车,只要不赶时间,都会绕到那条小巷子或小径走一走。有时候买本书,有时候什么也不做,就是慢慢地走一段。这种短暂的停留,让旅途的疲惫消散不少,也让我和这座城市有了更真实的连接。

城市在发展,老街区在消失,能保留这样一片天地实属不易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依然可以找到让自己慢下来的角落。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其实最值得珍惜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