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4:26:07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盏昏黄的路灯下

这事儿还得从去年秋天说起。我裹着风衣在巩义的老城区转悠,手机导航在这儿完全失灵。七拐八拐钻进一条巷子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草。就在巷子最窄的地方,我看见个招牌——"150小厨",红漆掉得差不多了。

店里就四张桌子,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灶台前忙活。我要了碗烩面,热气腾腾的端上来,汤浓面筋道。正吃着,进来位满头银发的爷爷,拎着保温盒。"老规矩,150。"他说话时眼睛望着厨房里忙碌的身影。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,这价格也太实在了。

后来混熟了才知道,这店名真不是指价格。张爷爷和李奶奶在这条巷子相识,那年他150斤,她总笑他该减肥了。后来他生病瘦了叁十斤,她却把店名改成"150",说要把那些肉慢慢吃回来。"咱们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,可比大饭店强多了。"李奶奶边说边往爷爷碗里加了个荷包蛋。

有天雨下得特别大,巷子里的积水漫过脚踝。张爷爷撑着伞在店门口张望,原来李奶奶去给孤寡老人送饭还没回。他急得非要出去找,我们好不容易才拦住。等李奶奶浑身湿透地回来,看见爷爷红着眼圈,扑哧笑了:"你这150斤的大男人,哭什么呀。"

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就像泛黄的老照片。李奶奶是下乡知青,留在巩义当了小学老师。张爷爷是粮站职工,总把细粮省给她。最困难的时候,他用半个月工资买了块红纱巾,她气得直跺脚,却系了大半辈子。现在纱巾褪色了,她还仔细收在木匣里。

现在的巩义到处在建新楼,可这条巷子像被时光忘了。傍晚时分,总能看见老两口坐在店门口的小凳上,一个剥蒜,一个择菜。有次听他们拌嘴,是为着电视剧里的情节,争着争着又笑了。那份巩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就藏在这些琐碎里。

去年冬天特别冷,李奶奶关节炎犯了。张爷爷每天清早先去开店,熬好小米粥才回家接她。有熟客劝他们涨价,李奶奶直摆手:"够吃够用就行,街坊邻居都习惯这个价了。"她悄悄跟我说,当年粮站改制,要不是邻居们接济,他们根本熬不过来。

有时候我在想,现在的爱情都在朋友圈里晒礼物、晒旅行,可真正能暖到心里的,反倒是这种质朴的相守。就像巷口那棵老槐树,看着不起眼,根却扎得深。他们用一辈子诠释了什么叫相濡以沫,把日子过成了巩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该有的模样。

最近巷子要拆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,不少老邻居来店里坐得更勤了。大家嘴上不说,心里都舍不得。李奶奶倒挺豁达:"拆就拆吧,只要老张在,哪儿都是家。"说完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,火苗映得她脸颊发亮。

昨天路过时看见,张爷爷正笨拙地给李奶奶捶背。阳光从门缝漏进来,照得空气里的粉尘都在跳舞。我突然明白,有些感情不需要华丽辞藻,就像这碗简单却暖胃的烩面,就像这条即将消失的老巷,就像他们的小店——永远为需要温暖的人亮着灯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