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伦如何找学校里出来卖的,同学寻找校内销售渠道
课桌下的交易
海伦盯着手机屏幕,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。宿舍快没零食了,她习惯性地想找那个总在朋友圈发零食照片的学姐下单,却发现那条熟悉的动态不见了。“真是的,这才开学第二周,上哪儿补货去啊?”她小声嘟囔着,把手机往床上一扔。
隔壁床的小林听见动静,从帘子里探出头来:“你也发现啦?听说学生会最近查得严,好多在朋友圈卖东西的同学都不敢发广告了。”海伦无奈地叹了口气,这已经是本学期第叁个突然“消失”的零食供应商了。她忽然意识到,自己压根不知道那些卖东西的同学平时都在哪儿活动,除了朋友圈,似乎就没了别的联系渠道。
这事儿说来也怪,明明大家都在一个校园里,可要找这些“隐藏”的卖家还真不容易。海伦决定主动出击。她先是在几个千人校园大群里发了条消息:“求靠谱零食货源,有的私聊!”没想到消息刚发出去就被管理员撤回了,还收到警告说禁止发布商业信息。
吃午饭时,海伦端着餐盘在食堂转悠,眼睛不自觉地往每张桌子上瞟。她记得以前经常能看到有人用课本占座,课本旁边就放着个小牌子,上面写着“专业代购”之类的字样。可今天转了一圈,什么也没发现。
“难道他们都转地下了?”海伦咬着筷子陷入思考。这时她注意到斜对角餐桌有个女生正在打包好几份奶茶,动作麻利得很。海伦犹豫了一下,还是走过去试探着问:“同学,你这奶茶是在哪儿买的呀?”
那女生警惕地看了她一眼,随即笑了笑:“我自己做的,要尝尝吗?”就这样,海伦意外地找到了新的零食来源。原来这个女生在宿舍楼有个小型的“奶茶工作室”,只通过熟人介绍接单。
这件事让海伦恍然大悟。她发现学校里其实存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“商业系统”:一套是明面上的超市、便利店;另一套则是隐藏在宿舍楼、教学楼角落里的“熟人经济”。要找到后者,光靠线上搜索远远不够,得靠线下的人际网络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海伦开始留意校园里的细节。她发现图书馆叁楼的角落经常有学生在交换二手教材,体育馆后面的小树林偶尔会有手作饰品摊,甚至连教学楼洗手间的隔板上,都有人用可擦笔写着联系方式。
最有意思的是,海伦在帮室友取快递时,发现快递点旁边总聚集着几个同学。凑近一看,他们正在交换各自家乡的特产。“这是我妈寄来的牛肉干,换你那个辣酱怎么样?”“成交!”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。
慢慢地,海伦也发展出了自己的“购物地图”。周一晚上八点,叁号宿舍楼317室可以买到手作甜品;周叁中午,艺术楼画室旁边能淘到便宜又好看的装饰画;周五下午,操场的看台边上总有人摆摊卖旧书。
不过最让海伦惊讶的是,她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交易背后,其实有着相当成熟的运作模式。有的同学组建了微信群,要经过熟人验证才能加入;有的则发展出“代收点”系统,把货物放在固定的安全位置,买家自助取货扫码付款。
有一天,海伦甚至在校园论坛的“失物招领”版块里,发现有人用暗语发布商品信息。“丢失蓝色笔记本一本,内附精美插画”配上特定图片,懂的人自然知道这是在卖手绘明信片。
现在海伦已经完全不用为找货源发愁了。她手机里存着五个不同的特产群,叁个零食群,还有两个二手交易群。每次需要什么,只要在群里问一声,总能得到回应。她自己也成了这个网络中的一环,经常帮外地同学代购本地特色小吃。
校园里的这些交易网络就像地下的根系,表面上看不见,实际上却连接着整个校园。海伦觉得特别有意思,这些同学寻找校内销售渠道的方式,既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,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活的真实面貌。
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海伦看到有个学妹正在公告栏前张望,那神情和她几周前一模一样。她忍不住走过去,轻声问道:“在找什么?说不定我能帮你。”学妹眼睛一亮,赶紧掏出手机:“学姐,你知道哪里能买到...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