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义哪里有200元爱情,兴义寻找200元的情感服务
最近在老街茶馆喝茶,总听隔壁桌的大叔们念叨着“兴义哪里有200元爱情”这事儿。你说怪不怪,这话题就像雨季的毛毛雨,时不时就要飘进耳朵里。
昨天在花月桥边买烤豆腐,穿蓝布衫的老板娘边翻动着豆腐边念叨:“现在哪还有二百块的真心哟,去年给闺女置办嫁妆,光是银项圈就花了小叁千。”她手腕上的银镯子撞在铁架上哐当响,倒像在给这话打拍子。
巷子深处的对话
顺着沿河路往深巷走,青石板被晒得泛白光。修鞋匠老陈把锥子在蜡线上蹭了蹭:“您说的是那种街头巷尾传的二百块情感服务?可别信这个。”他指着对面紧闭的红色木门,“去年扫黄打非之后,这条街清净多了。现在年轻人搞对象,都去文化城那边喝奶茶了。”
其实我更好奇的是,为什么偏偏是“200元”这个数。社区工作的刘姐在老年活动室门口迭着宣传册说:“二百块刚够买两袋米一桶油,要是真指望这点钱换来真情,那还不如去看电视剧。”她身后的大爷正把“防诈骗手册”塞进阅览架,封面上的大字格外醒目。
倒是快递小哥小张说得实在:“咱兴义找工作包吃住都叁四千起步,二百块也就够请姑娘吃顿酸汤鱼。要是有人图这个,怕是连水电费都交不起。”他电动车后座的包裹堆得老高,防晒袖上还沾着汗渍。
黄昏时分的街心花园,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倒是另有一番见解。穿红绸衫的李阿姨把扇子收拢抵在下巴上:“现在买菜都知道要挑新鲜的,感情这事哪能明码标价?我闺女相亲见面都选在图书馆,说要看对方读不读书。”
夜市灯火里的见闻
等到夜市灯火通明,烙锅摊的油烟裹着辣椒香飘过来。几个年轻人围坐在小桌前,穿格子裙的姑娘正在说:“昨天还有人问我知不知道兴义寻找200元的情感服务,把我给气笑了。”她同伴接过话头:“现在网上什么怪话都有,咱还是好好攒钱买房子实际。”
卖玫瑰冰粉的摊主往塑料碗里撒着花生碎,突然插了句话:“前阵子有两个外地人在这转悠,见人就问哪儿有特殊服务,被巡逻民警请去喝茶了。”他舀冰粉的动作没停,“要我说啊,有这闲工夫不如来碗冰粉,十块钱管饱。”
路过步行街的珠宝店,尝贰顿屏滚动着婚戒广告。玻璃映出牵着手的小情侣,男孩正在女孩发间别了朵缅桂花,夜市叁块钱一串的花束,倒比橱窗里的钻石更动人。
回到住处刷手机,同城群里弹出一条消息:“招聘火锅店服务员,月休四天包食宿”。下面立刻有人回复:“这比琢磨什么二百块爱情强多了”。窗外传来晚归的摩托车声,渐渐融进夜色里。
今早去买豆浆,听见两个中学生蹲在路边喂猫。穿校服的女孩说:“抖音上那些奇怪的梗千万别信,我妈说做人要实在。”油条在豆浆里泡软的过程,像极了生活本来的样子。
也许很多年后,当人们提起兴义这座小城,记住的会是街角升腾的蒸糕热气,是广场上永远准时的钟声,是五月飘满全城的桂花香。而那些曾经流传的怪话,终将散落在时光里,像雨季过后晾晒的床单,在阳光下慢慢褪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