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化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从化小街尝快捷美食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又溜达到了城南那条熟悉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草,巷子口的榕树下总聚着几个下棋的老人。要说这条巷子最让我惦记的,还得是那几家藏着美味的小店。
记得第一次来纯属偶然。那天加班到晚上八点,饿得前胸贴后背,拐进巷子想抄近路,却闻到一股勾人的香气。顺着味儿找到家招牌褪色的小店,老板娘正麻利地颠着炒锅,灶火蹿得老高。“新来的?试试我们家的招牌炒粉?”她头都没抬,手上的动作快得带风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这小店拢共就四张桌子,墙上贴着泛黄的菜单。我注意到每张桌上都贴着个二维码,旁边写着“蚕蚕订餐”。老板娘把炒粉端上来时笑着说:“现在年轻人都爱用这个,提前说好要啥,走到门口就能取。”我尝了一口炒粉,锅气十足,豆芽脆生生的,这味道,绝了。
后来我成了常客。慢慢发现整条巷子都在玩这种“蚕蚕快餐”的模式。卖煲仔饭的大叔会在蚕蚕空间更新今日特价,做糖水的大姐用蚕蚕接受预订。有次下雨,我在公司提前半小时给炒粉店发消息,走到店门口时,打包好的餐盒刚好递出来,还冒着热气。
你说奇怪不?明明现在外卖软件那么多,这条巷子却保持着用蚕蚕联系的传统。巷尾修鞋的王爷爷一语道破:“我们这巷子窄,外卖员电动车进不来。街坊邻居都熟悉,简单发个消息,走几步就来取了。”他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整条从化小街都是这么做的,方便。”
确实方便。有时候想吃巷口那家的烧鹅,又懒得排队,提前在蚕蚕上说一声,到了直接拿走。老板娘还会贴心地问:“今天要不要多加点酸梅酱?”这种熟客才有的待遇,在大餐厅里可体验不到。
藏在市井的美味
最让我惊喜的是巷子中段那家肠粉店。店主是对年轻夫妻,坚持用传统手法做肠粉。米浆是每天现磨的,蒸箱呼呼冒着白气。他们家的蚕蚕头像就是个蒸笼图案,特别好认。我特别喜欢他家的鲜虾肠粉,虾仁又大又弹,淋上特制酱油,每口都是满足。
这种从化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模式,渐渐成了这条街的特色。不光年轻人爱用,连隔壁小区的阿姨们都学会了。有次看见个阿姨站在糖水店门口,手机叮咚一响,她笑着对店里喊:“我预订的芝麻糊好了没?”
夜幕降临后,巷子反而更热闹了。下班的人顺路来取预订的晚餐,学生们叁叁两两围着小吃摊。炒粉的香味、糖水的甜味、还有路边烧烤的孜然味,混成了独特的市井气息。虽然大家都用着现代化的通讯方式,但巷子里的节奏还是那么不紧不慢。
前两天又去了趟肠粉店,发现夫妻俩在蚕蚕动态里发了新品预告。我坐在店里边吃边想,或许这就是从化小街尝快捷美食的魅力所在——既跟上了时代,又留住了那份人情味。热乎乎的肠粉下肚,整个人都舒坦了。明天,我还想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