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碑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学校门口暗号现状
校门口的特别记忆
前几天路过母校,看见几个孩子在校门口挤眉弄眼地说着什么,突然就想起了当年我们那套神神秘秘的“通关密语”。你说这事怪不怪,明明毕业都这么多年了,那一串毫无逻辑的字眼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高碑店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这个问题突然就冒了出来。我站在那看了十分钟,发现现在的孩子早就不玩这套了。他们现在都用电话手表碰一碰,“叮”一声就完成了我们当年要挤眉弄眼半天才能完成的“身份认证”。
记得我们那会儿,暗号可是天天换。今天可能是“土豆土豆我是地瓜”,明天就变成了“月亮不睡我不睡”。要是哪个同学记错了,那可真是要闹笑话的。有一次我们班小胖就把“天线宝宝”说成了“电视机顶盒”,愣是被我们笑了整整一个星期。
暗号的小心思
这些暗号啊,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。它们就像是孩子们自己建立的小王国里的通行证。你知道的,那时候没有手机,想确认是不是“自己人”,就得靠这套只有我们才懂的语言系统。
我特意问了问现在还在当老师的朋友。他说现在的学校门口暗号现状确实不一样了。偶尔还能看见低年级的孩子在玩,但也就是图个新鲜。高年级的孩子都觉得这套太幼稚,他们现在更愿意直接约在哪个奶茶店见面。
不过要说完全消失,倒也不至于。上周我去接侄女放学,就看见她和同学在校门口比划着什么。凑近一听,原来是在对最近流行的动画片里的台词。虽然形式变了,但这种用特定语言来确认“身份”的习惯,好像还在以新的方式延续着。
其实想想,我们那时候的暗号,与其说是在防着谁,不如说是在寻找归属感。知道暗号的就是“自己人”,不知道的就是“外人”。这种简单直接的区分方式,现在看来还挺可爱的。
现在的孩子们有了更多更复杂的方式来确认彼此是不是一个圈子的。他们看是不是玩同一款游戏,追同一个偶像,甚至是不是用同款文具。但说到底,这种想要找到“同类”的心情,和我们当年在校门口对暗号时的心情,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有时候我会想,也许不是暗号消失了,只是它换了一种形式存在。就像校门口那棵老槐树,每年都在那,但每年春天长出的叶子都是新的。
说到这,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。你看啊,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不再用我们那种方式对暗号了,但他们依然在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,构建着自己的小世界。这个世界可能更大了,联系的方式也更便捷了,但那份想要找到“同类”的单纯愿望,好像从来都没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