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海选场子,满洲里精选场地活动
要说满洲里最近哪儿最热闹,那肯定得提咱们这儿的满洲里海选场子。这几天朋友圈里都在传这个事儿,我寻思着也去凑个热闹,结果一到现场,嚯,那阵仗比赶集还热闹!
北疆宾馆后头那片空地上搭起了临时舞台,红地毯从门口一直铺到街角。下午两点多,参选的人就已经排起了长队——有穿着蒙古袍子练嗓子的姑娘,有拉着马头琴的老大爷,还有个七八岁的小娃娃在背祝酒词,奶声奶气的特别招人喜欢。
场地里的新鲜事儿
要说这满洲里精选场地活动办得确实有意思。组委会把老海关仓库改造成了临时场地,既保留了原来俄式建筑的穹顶,又添了移动灯光设备。我在台下站着看了一会儿,发现个挺逗的事儿:有个穿着西装的大哥上台唱《喀秋莎》,刚唱到一半,台下观众里突然冒出个俄罗斯大妈,用纯正东北话喊了句“调起高啦”,把全场都逗乐了。
现场负责灯光的小伙子跟我说,他们特意把观众席摆成了半圆形,这样不管坐在哪个位置,看舞台都特别清楚。我试了试,确实连最后排都能看清演员的表情。这种贴心的安排,让整个满洲里海选场子的氛围特别温馨,不像有些比赛那么严肃。
隔壁摊位卖列巴的大姐边收钱边跟我说:“这两天来看热闹的人多,我这生意都比平时好叁成。”她指着舞台方向,“刚才那个跳顶碗舞的姑娘,是我们街口理发店的学徒,平时都没发现她还有这本事。”
舞台背后的故事
在后台转悠的时候,我碰见个有趣的老爷爷。他带着个旧皮箱,里头装着各式各样的口弦琴。老爷子说今年七十叁了,是从叁十多公里外的牧区赶来的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啦,”他摩挲着那些泛黄的琴具,“听说这儿有满洲里精选场地活动,我就想来露一手,哪怕就给叁五个人表演呢。”
正说着,工作人员来催场。老爷子赶紧把最后一块松香抹在琴弦上,临走时还冲我眨眨眼:“待会儿听我的《驯鹿摇篮曲》,保准让你想起额尔古纳河的晚风。”
说来也怪,当他那略显沙哑的琴声响起时,原本吵吵嚷嚷的场地真的渐渐安静下来。有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悄悄掏出手机录像,旁边站着的中年夫妇不约而同地跟着节奏轻轻点头。这种突如其来的默契,大概就是民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。
在满洲里海选场子的这几天,我发现了个特别的现象——好多参赛者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。有爷孙组合的民歌对唱,有母女搭档的挤奶舞,还有个特别厉害的四世同堂家庭,从太奶奶到重孙子都上台表演了布里亚特民族的祝福仪式。
负责登记报名的小张跟我说,原本预计两百人参赛,结果头一天就报了叁百多。“咱们满洲里精选场地活动现在可成了品牌啦,”她翻着厚厚的报名表,“明年得考虑延长活动时间,要不真安排不过来。”
天色渐晚的时候,我正要离开,突然听到舞台那边传来熟悉的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。回头一看,原来是白天那个练祝酒词的小娃娃,正捧着哈达认真地演唱。台下的观众们打开手机手电筒,点点星光随着旋律轻轻摇晃,把整个满洲里海选场子装点得像是落满了星星的草原。
卖列巴的大姐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我旁边,轻轻说了句:“这孩子唱得,真让人想起二十年前那达慕大会的光景。”她擦了擦眼角,又笑着补充,“明天我得带我家那小子来看看,让他也见识见识咱们这儿的好传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