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冈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旁的小巷道
黄冈站旁的市井脉络
每次从黄冈火车站出来,我总忍不住朝西边张望。那儿有片老居民区,几条窄窄的巷道像蛛网般延伸开来。刚下火车的人拖着行李箱匆匆走过,很少有人会多看这些巷子一眼。可你要是往里走上十来米,车轮摩擦石板路的哐当声突然就远了,就像有道看不见的界限,把车站的喧嚣都拦在了外面。
巷子两边是些叁四层的老楼,阳台上晾着的衣服在风里晃悠。有户人家的防盗窗上摆着几盆茉莉,这个季节正开着星点白花,走过时能闻到若有若无的香。墙角靠着几辆旧自行车,车筐里还装着没来得及收的超市宣传单。这些细节拼在一起,莫名让人安心——好像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,这里的时间总是走得慢半拍。
再往里走,景象又不同了。有个阿姨每天下午都在巷口摆摊卖藕汤,用的是老式煤炉,锑锅盖边噗噗冒着热气。她也不吆喝,就坐在小马扎上织毛衣,偶尔和路过的大爷聊两句家常。那锅汤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,比任何招牌都管用。我第一次买的时候,她还特意提醒:“汤底熬了五个钟头,要趁热喝啊。”这种熟稔的语气,倒像是对街坊邻居的嘱咐。
转过弯是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理发店,红色转灯都褪成了粉白色。老师傅正在给老主顾修面,热毛巾敷在客人脸上,腾起淡淡的白雾。他们聊着去年拆迁未果的老戏院,语气里带着些许惋惜,又掺杂着“好歹保住了”的庆幸。玻璃门上贴着张泛黄的价目表,“剪发十五元”的字样旁边,还留着多年前用涂改液修改的痕迹。
在这些黄冈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穿行,能看见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杂货店老板在店门口教儿子写作业,小学生攥着铅笔,歪歪扭扭地写“我的家乡”;修鞋匠摊子前摆着待修的童鞋,鞋头上还粘着干涸的泥点;二楼的窗户里飘出炝锅的声响,夹杂着新闻联播的开场音乐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,偏偏组成了巷子独特的呼吸节奏。
暮色渐浓时,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。不是商业区那种刺眼的白光,是带点橘黄的暖光,把行道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。下班回来的人把电动车停靠在楼道口,车灯像流星划过巷子。有扇窗户里传来钢琴练习曲,断断续续的音符像踮着脚尖在暮色里行走。这时站在巷口回望,能看见车站候车厅通明的灯火,与巷子里星星点点的暖光遥相呼应,仿佛两个彼此守望的世界。
这些车站旁的小巷道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看似微不足道,却承载着最鲜活的生命律动。当最后一班列车驶离站台,当检票口闸机关闭,这些巷子依然在夜色里静静呼吸,守护着寻常人家的灯火,也留存着这座城市最初的体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