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昆山学子随时联系通讯录
最近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讨论同一个话题——想找兼职家教、活动帮手或者项目搭档的时候,有没有什么特别方便的联络方式?这事儿还真让我琢磨了好久。
那天路过学校布告栏,看到密密麻麻的便利贴,有的已经泛黄卷边。这个找翻译,那个寻陪练,联系方式写了好几行。我站在那儿想了半天,要是能有个更省事的办法该多好。
校园里的即时联络需求
其实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:明天要办活动突然缺人手,或是小组作业需要找跨专业的同学帮忙。这时候翻遍通讯录也找不到合适的人,那种着急劲儿就别提了。
我室友上周就遇到了麻烦。他接了个展会翻译的活儿,临出发前搭档发烧来不了。我们在宿舍帮他想了半天办法,最后还是靠班长在班级群里连续发了叁条消息,才找到外语系的同学救场。这事过后,我们都在想,要是早有准备该多好。
现在很多同学都在用各种方式积累人脉。比如参加社团活动时多留几个电话,或是选修课时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。不过这些联系方式往往分散在各个聊天群里,真要用的时候还得翻半天记录。
昆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这个概念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形成的。不是说真的要随时待命,而是指那种在需要时能快速联系到靠谱同学的便利。
搭建属于学生自己的联络网
上个月我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联谊会,发现好几个学院都在尝试建立内部人才库。建筑系的同学把会做模型的人列了个表,经贸学院整理了有创业经验的同学信息。这些名单虽然简单,但用起来特别顺手。
我认识个学长,他现在已经毕业两年了,但还保留着当年整理的通讯录。他说这份资料在他刚工作时帮了大忙,遇到专业问题还能找回学校的师弟师妹咨询。看来建立起这样的联系,不仅在校时方便,毕业后还能继续发挥作用。
现在很多班级都在做类似的事情,把同学们的特长和联系方式整理成电子版,需要的时候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合适的人。比如想找会剪辑视频的,输入关键词就能看到相关同学的信息。
这种昆山学子随时联系通讯录的做法,确实让同学之间的合作变得顺畅多了。上次我们办校园音乐节,就是靠着这样的通讯录,很快找到了会调音的同学和能歌善舞的表演者。
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都慢慢养成了个习惯:认识新同学时,除了加微信,还会问问对方有什么特长,然后顺手记在备注里。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,关键时刻真能派上大用场。
当然啦,这种联系方式还是要讲究分寸的。一般都是先通过班级群或共同好友牵线,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联系。毕竟尊重别人的时间和隐私,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础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上次帮老师做调研项目的事。我们需要找二十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做访谈,要是放在以前,光联系人都得花上好几天。但这次我们通过各个班级的通讯录,很快就找到了愿意配合的同学,提前叁天就完成了任务。
现在想想,在校园里建立起这样的联络方式,确实让很多事变得简单了。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大家互相帮助的那份心意,这才是让这些联系方式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