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林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相似别称
一个名字的由来
在虎林大学城待过一阵子的学生,估计都听过“炮楼”这个说法。?这可不是指什么军事遗迹,而是大家对周边某些建筑的戏称。我第一次听到时也愣了一下,心里琢磨着,这都什么年代了,怎么还有这种叫法?后来才明白,这名字起得还挺形象。
你想想,大学城边上,有不少老旧的居民楼,格局紧凑,楼层不高不矮,外墙可能也有些年头了,颜色斑驳。它们一栋栋立在那边,和远处那些崭新的玻璃幕墙大楼比起来,可不就像一个个敦实的老式炮楼嘛。学生们课余饭后,指着那边说“走,去炮楼那边买点吃的”,或者“我住在炮楼那边”,听着听着,这称呼也就传开了。语言这东西,有时候就是这么生动,带着点调侃,也带着点亲切。
邻近区域的“花名”
既然有了“炮楼”,那它周边地带,自然也少不了些有趣的别称。这就好像一个班里有个特别出名的绰号王,他身边的人也难逃被“命名”的命运。比如说,紧挨着“炮楼”的一片小吃街,因为店铺门面都不大,密密麻麻连成一串,学生们就给起了个名叫“一线天”。意思是说,从那走过去,两边都是好吃的,抬头就看见窄窄的一片天空,心思全被美食给占满了。
还有一片比较新的商业区,里面奶茶店、小书店、零食铺子特别多,成了大家休闲聊天的好去处。那里晚上灯火通明的,特别有氛围,不知道哪个有才的学生就给安了个名头,叫“不夜港”。意思是说,这里就像个夜里也不会安静下来的小港湾,给忙碌了一天的学子们一个停靠和放松的地方。你看,从“炮楼”到“一线天”再到“不夜港”,这一片区域的别称,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?
这些称呼,从来没上过官方地图,也没被学校正式承认过。但它们就是那么顽强地、口口相传地活在学生们的日常对话里。某种程度上,这些别称构成了学生们对这片区域的共同记忆和私下里的认同感。刚入学的新生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,但用不了一个学期,他也能熟练地用这些“暗号”来指路和约饭了。这或许就是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吧,带着强烈的生活气息。
有时候我就在想,很多年过去后,从这里毕业的学子们再聚到一起,提起“炮楼”,提起“不夜港”,可能会相视一笑。那些建筑本身也许会变,甚至会消失,但这些充满了生活质感的称呼,却可能一直留在一代代学生的记忆里,成为他们青春故事里的一个注脚,一个只有他们自己人才懂的、对于地点和时代的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