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河津火车站后巷记忆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3:33:23 来源:原创内容

熟悉的老地方

河津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我一直这么叫它。其实它有个挺官方的名字,叫“建设南里”,但住这附近的人,好像没几个这么称呼。大家更习惯说“火车站后头那条巷子”,简单,直接,还带着点只有本地人才懂的亲切。

巷口那家五金店,少说也开了二十年。老板老张还是老样子,坐在那张掉漆的藤椅上,听着收音机里的蒲剧。我路过时,他眯着眼认出我来,慢悠悠地喊了句:“回来啦?”就这叁个字,一下子就把时间拉回到了从前。巷子不宽,并排走两叁个人就差不多了。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尤其是夏天雨后,会泛着一种温润的光。墙根处,总能看到斑驳的苔痕,一层迭着一层,像是给这条老巷子偷偷记下的年轮。

往里走,各种声音和气味就混在了一起。谁家厨房里飘出炝锅的葱花香味,隔壁裁缝铺传来哒哒哒的缝纫机声,还有几个老头围坐在小卖部门口下象棋,争执哪一步走错了。这些景象,好像这十几年都没怎么变过。时代在外面变得飞快,高楼一栋栋立起来,可一走进这条河津火车站后巷记忆里的场景,就仿佛踏进了一个被时光格外厚待的角落。

记忆里的烟火气

我记得最清楚的,是巷子中段那个卖芝麻烧饼的老太太。她的烧饼,和别处的都不一样,外面酥脆得一碰就掉渣,里面却软乎得像棉花。小时候,我总爱在放学后,攥着几毛钱跑到她的摊子前,眼巴巴地等着那一炉刚出炉的热烧饼。那股混合着麦香和芝麻焦香的味儿,能飘满半条巷子。那时候觉得,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味道了。

再往前走,曾有个简陋的租书店。店面很小,书架高得快碰到天花板,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泛黄的武侠和言情小说。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伯伯,总是很安静。我和小伙伴们,常常在这里一待就是一下午,花五毛钱租一本书,坐在角落里的小板凳上,沉浸在刀光剑影的世界里,直到天色暗下来,家里人来喊吃饭才肯回去。现在那个店面已经变成了一家快递驿站,人来人往,取件寄件,节奏快了许多。

这大概就是生活吧。一些东西不可避免地消失了,但总有些东西顽固地留了下来,比如老张的五金店,比如这条巷子整体的氛围。它不光是条通道,更像是一个收纳盒,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河津火车站后巷记忆。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琐碎日常,在这儿好像都能找到影子。

变与不变之间

当然,要说完全没变,那也是假的。仔细看,有些老房子的木窗换成了塑钢的,墙角也多了一些纵横交错的网线。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年轻人,骑着电动车飞快地穿过巷子,大概是赶着去新建的高铁站吧。新与旧,快与慢,在这条窄窄的巷子里,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共存。

我站在巷尾,回头望去。夕阳的余晖刚好斜射进来,把半条巷子染成了暖金色。另一边则隐在暗影里,明暗交界的地方,仿佛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分界线。我突然觉得,这条河津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地理的范畴。它更像是一个情感的坐标,无论我们走了多远,只要一回到这里,就能立刻校准内心的方位,找到那份最初的踏实和安宁。

远处,火车站的钟声悠悠地响了起来。这钟声,我从小听到大。它催促过旅人,也迎接过归客。而在巷子的这头,生活依旧以自己的步调,不紧不慢地继续着。老张收拾着店门前的家伙什,准备打烊;那烧饼的香味似乎还在鼻尖萦绕;下棋的老人们,也差不多该散场回家吃晚饭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