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汾98场体验分享,临汾九十八场活动见闻
前几天翻手机相册,突然看到在临汾拍的几张现场照片,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段特别的日子。说真的,要不是亲身经历,很难想象这九十八场活动能带来如此鲜活的记忆。
最开始听说要办这么多场活动时,我心里直打鼓:哪来这么多内容可讲?可随着第一场在鼓楼广场开幕,这种顾虑慢慢消散了。志愿者穿着红马甲穿梭在人群里,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技艺,老手艺人教孩子们捏面人——这些场景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。
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
记得有场在尧庙举办的传统戏曲演出,台下坐着不少年轻人。起初大家只是好奇张望,等到老艺人开嗓,那声音像把时光都揉进了曲调里。我旁边的小伙子原本一直在看手机,后来悄悄把手机收起来,跟着打拍子。这种变化特别微妙,却让人莫名感动。
还有回在汾河公园办民间故事会,刚开始只有零星几个散步的人驻足。后来讲故事的大爷说到精彩处,围观群众自发围成了圈,有人还搬来小马扎。最有趣的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,听到入迷时直接蹲在最前面,双手托腮眼睛眨都不眨。这些临汾98场体验分享里藏着太多这样的温情时刻。
说实话,我不是个容易感慨的人,但看着不同场次里相似又不同的画面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文化的温度”。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,就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共鸣。
临汾九十八场活动见闻中最让我惊讶的,是很多参与者后来成了传播者。比如在钢铁厂小区办剪纸 workshop 时认识的李阿姨,后来居然在自己社区组织起学习小组。她说:“以前觉得这些都是老古董,亲手试过才发现有意思。”这种自发性的延伸,比任何宣传都来得有力。
当然也有遗憾。某次在老旧厂房办的摄影展,因为场地限制,很多精彩照片没能充分展示。布展那天下午,我看着阳光从天窗洒在那些记录临汾变迁的照片上,突然觉得文化传承就像这束光,永远能找到照进来的缝隙。
现在偶尔路过那些办过活动的场地,还会想起当时的热闹。菜市场门口办过皮影戏,小学操场办过民歌会,甚至废弃铁轨旁都办过现代舞表演。这些临汾98场体验分享最珍贵的地方,大概就是让文化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日常。
最近遇到当初策划活动的朋友,他说最初设定九十八场这个数字时,纯粹是觉得吉利。现在回头看看,每场活动都像在城市的肌理上绣了朵小花,虽然不大,但连成片竟也成了风景。这话说得真贴切,我想这些活动带给这座城市的,或许就是这种细水长流的变化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