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钦州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“妈,我同学说有个特别划算的电话套餐,100块能打3个小时!”小敏举着手机从房间跑出来,眼睛亮晶晶的。
厨房里炒菜的声音停了半拍。“什么电话要这么久?你该不会又在网上瞎捣鼓什么吧?”妈妈擦了擦手,眉头微微皱着。
这样的对话最近在钦州不少初中生家里都发生过。说来也挺有意思,现在大家都用微信视频了,怎么还会有学生专门买这么长时间的通话套餐?
电话那头的声音
我有个表妹在钦州读初二,上周也加入了这波“百元通话”的热潮。问她原因,她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有时候作业太难了,打着电话和同学一起写,感觉没那么孤单。”
仔细想想也是,现在孩子放学回家就关在自己房间里,看着挺安静,其实心里憋着好多话呢。面对面说不出口的烦恼,隔着电话线反而能轻松说出来。
小敏后来告诉我,她和最好的朋友每周五晚上都会打这个钦州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。不说学习的时候,她们会聊班里的趣事,聊最近看的电视剧,甚至就是安静地各做各的作业,偶尔听到对方翻书页的声音。
“就像她还在我身边一样。”小敏这么说的时候,手里一直捏着那张电话卡。
不只是为了省钱
表面上看,这个钦州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确实挺划算的。但现在免费的网络电话那么多,为什么非要花钱买这个套餐?
我问了几个孩子,他们的理由各种各样。“用这个打电话,爸妈不会突然推门进来,”一个男生压低声音说,“微信视频太容易被打断了。”
另一个女孩的想法更有意思:“拿着听筒说话,感觉特别正式,像大人谈事情一样。”
或许对他们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空间。在这叁个小时里,他们可以暂时脱离“孩子”的身份,和朋友平等地交流。
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——很多孩子会特意用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买这个套餐,而不是直接向家长要钱。仿佛这样做了,这段通话时间就完全属于自己了。
藏在时间里的秘密
不过话说回来,叁个小时真的能打完吗?
“其实经常打不完,”表妹坦白,“但知道有这么长时间在那里等着,说话就不用着急了。”这和我们现在习惯了碎片化沟通的方式完全不同——不用急着把话说完,不用看时间,沉默也不会尴尬。
这种奢侈的慢交流,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,反而成了稀罕物。
有个孩子跟我说,他和远在另一个城市的小学同学用这个套餐保持联系。每个月通一次话,说说各自在新学校的生活。“比发微信有温度多了,”他说,“能听到他笑的时候是真的很开心,还是装出来的。”
你看,有些东西,确实是文字和表情包替代不了的。
现在很多家长也开始理解孩子的这种需求了。小敏的妈妈后来主动给她续了费:“听她打电话时笑得那么开心,我觉得这钱花得值。”
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——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,需要有人认真听自己说话。而这个看似普通的电话套餐,恰好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。
下次你在钦州的街头看到初中生拿着电话说得眉飞色舞,说不定他正用着那个100元3小时的套餐,在电波里守护着自己小小世界里的大大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