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,弥勒辩辩扫码200叫小姐姐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,有人发了张图片配文“弥勒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”,下面立刻跟了好几条评论。没过两天,又看到类似的“弥勒辩辩扫码200叫小姐姐”,这两个说法简直像双胞胎似的。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话我心里还纳闷。弥勒不是那个笑口常开的佛吗?怎么跟二维码扯上关系了?后来仔细一想才反应过来,这应该是个地名。可200叫小妹又是什么意思?是打个电话200块钱就能叫人来帮忙干活,还是有什么别的说法?
这事儿靠谱吗
我有个朋友上个月去弥勒旅游,回来说确实在车站附近看到过类似的广告。“就贴在电线杆上,打印的二维码,旁边写着联系方式。”他当时好奇扫了一下,结果跳出来个看起来挺普通的蚕蚕号。“我没敢加,这年头骗子太多了。”
另一个在弥勒工作的同学说法就不太一样。“其实就是些家政服务的广告,打扫卫生、帮忙跑腿之类的。200可能是起步价吧?”她倒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,“现在都用二维码了,比以前留电话方便多了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为什么非要强调“叫小妹”呢?改成“找帮手”或者“请助理”不是更合适吗?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讲究?
我试着在几个社交平台上搜了搜,发现还真有不少人在讨论这个弥勒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的事儿。有人说是正经服务,有人提醒要小心,说法五花八门的。
生活中的二维码
现在不管走到哪儿都能看见二维码,吃饭扫码点单,逛街扫码支付,连路边卖红薯的大爷都挂着个二维码。这么一想,在弥勒看到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的广告,好像也不那么奇怪了。
不过这种没头没尾的广告确实让人心里打鼓。你要是正经做生意,好歹写清楚是做什么的吧?就写个“叫小妹”,谁知道是干什么的?
我邻居老王前阵子去云南旅游,在弥勒真遇见过这样的事。“就在景区门口,有人发小卡片,上面印着辩辩二维码,说扫码就能预约各种服务。”老王摇摇头,“我没扫,这玩意儿谁知道真的假的。”
倒是听说有些年轻人会用这种方式找临时工,比如帮忙拍照、当导游之类的。可能这个弥勒辩辩扫码200叫小姐姐,就是指这类服务?
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用社交媒体联系的服务,确实比传统方式方便。但安全问题始终是个坎儿,毕竟不是正规平台,出了事找谁去?
看来这个弥勒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的话题,背后反映的是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。既想要便利,又担心风险,这种矛盾心理挺真实的。
下次要是去弥勒旅游,说不定真能了解一下这个弥勒辩辩扫码200叫小姐姐到底是怎么回事。当然啦,肯定会找当地人先打听清楚,不能贸然行动。
其实无论是哪种服务,诚信最重要。要是正经做生意,大大方方写清楚服务内容、收费标准,肯定比这样含糊其辞强得多。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去年在别的地方旅游时,也见过类似的广告。看来这种现象不止弥勒有,可能很多旅游城市都有这种情况。
随着二维码越来越普及,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肯定会更多。关键是怎么在方便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,这确实值得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