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生饮茶课堂体验洛阳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0:35:47 来源:原创内容

茶香飘进教室

讲台上摆着的不是粉笔盒,而是一套素白瓷茶具。热水注入盖碗的瞬间,茶香随着氤氲水汽在教室里飘散开来。坐在第叁排的王璐伸长脖子嗅了嗅,这和她平时在家里看爷爷泡的茶不太一样。

“今天我们来讲《茶经》。”语文老师李老师轻轻晃动着盖碗,“但不用翻书,先尝尝这杯洛阳本地的银针白毫。”前排几个男生互相使着眼色,他们原以为语文课又要开始逐字逐句分析古文了。

青瓷茶杯在同学们手中传递。有人小口啜饮,有人仰头牛饮,随即被烫得直吐舌头。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“烫烫烫”和轻笑声,原本沉闷的下午课堂突然活络起来。

李老师看着这群十六七岁的孩子,嘴角挂着笑意。她等大家安静下来才开口:“现在能告诉我,陆羽为什么说‘茶性俭’了吗?”刚才被烫到的男生举手:“是不是说茶不能喝太快?”这话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。

不一样的课堂

这学期开始,洛阳叁中尝试在传统文化课上引入实物教学。教导主任在教师会议上说:“我们不能总让学生隔着玻璃柜看文物。”于是,唐叁彩复制品被搬进了美术教室,而语文组则选择了茶。

刚开始有家长担心:上课喝茶会不会影响注意力?但实际操作下来,老师们发现恰恰相反。当学生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杯时,反而更愿意开口讨论了。历史老师甚至开发出了新教法——通过不同朝代的饮茶方式,来讲授对应的社会经济结构。

高二(7)班的班长在周记里写道:“以前觉得茶是老年人的饮料,现在才发现里面有这么多门道。”他专门去图书馆查了资料,才知道洛阳在唐宋时期就是北方重要的茶叶集散地。

最让人意外的是,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茶桌上找到了表达的方式。有个女生每次都能准确分辨出不同水温泡出的茶汤差异,她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奶奶经常教我这些。”这份来自生活的经验,让她在同学中获得了新的认可。

茶桌上的变化

随着课程推进,变化在悄然发生。课间走廊里,保温杯取代了不少碳酸饮料。学生们开始比较各自带来的茶叶,从信阳毛尖到福建铁观音,偶尔还有同学分享家藏的陈年普洱。

“你们这届学生是我教过最会品茶的。”物理老师开玩笑说。上周实验课间隙,居然有学生用实验室的电热壶烧水泡茶,当然这个行为被及时制止了。但老师们私下交流时都承认,学生们的确比以前更沉得住气了。

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,一位母亲拉着李老师的手说:“孩子现在周末会主动陪爷爷喝茶聊天了。”她说孩子以前总嫌老人唠叨,现在却能安静地坐上一个下午,听爷爷讲年轻时的故事。

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家里。班级组织去龙门石窟研学时,有同学特意带了便携茶具。在奉先寺前的空地上,大家分饮着同一壶茶,看着夕阳给卢舍那大佛镀上金边。那一刻,没有人低头看手机。

继续前行的茶香

学期接近尾声,教室里那套白瓷茶具的边沿已有了细微的使用痕迹。学生们在期末报告中写下了各种感悟,有人学会了区分六大茶类,有人研究起了宋代点茶法,还有小组合作绘制了茶叶丝绸之路的地图。

教学楼的顶楼空教室被改造成了一个简易茶室,每周叁下午开放。这里没有固定的老师,有时候是学生自己主持茶会,偶尔也会有老师以茶友的身份加入。窗台上的几盆绿植是新添的,说是能让茶香更清新。

王璐现在成了家里的“茶专家”,连喝茶几十年的爷爷都会向她请教新式泡法。她发现,当茶杯端在手中,时间好像会慢下来。那些在茶香中读过的诗句,似乎也带着特别的味道。

春天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,照得茶汤晶莹透亮。又一个下午的茶课要开始了,李老师看着学生们熟练地温杯烫盏,心里盘算着下学期是不是该讲讲唐代煎茶法了。茶香还在教室里继续飘散,像这条教学之路,刚刚泡出味道来。

推荐文章